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泰化学校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指哪项制度A. 封建制度B. 分封制C. 君主专制制度D. 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封建”指的是分封制,材料指出了分封制的含义及作用,故B 项正确。封建制度是指社会形态,周代是奴隶制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的。故排除其它三项。2.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 ,“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
2、制D. 世官制【答案】C【解析】有叛国而无叛“郡” , “郡”是指郡县制,所以所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而非分封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宗法制和世官制,所以选项 B、D 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3.下列文献记载的历史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始设军机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日朕”- 2 -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属于明朝朱元璋时采取的措施; 军机处设置于清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属于西周的分封制;皇帝制度开始于秦始皇。综上所述,所以 D 项排序正确,排除 ABC 三项。4.有关秦朝“三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B. 在责、权方面相互牵制C. 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D. 郡守与“三公”地位相同【答案】D【解析】秦朝的“三公”是秦代中央官制的重要部分,具体来说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三个官职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彼此之间有所牵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执掌军权,因此 A、B、C 选项说法正确。D 选项错误,郡守是地方长官,地位不及“三公” 。5.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地方赋税
4、大部分转运中央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 B. C. D. 【答案】A- 3 -【解析】北宋初年主要从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故均符合题意,D 项正确。错在“节度使” ,应为“通判” 。6.北宋中央设立的分割宰相行政权的是A. 参知政事B. 三司使C. 枢密使D. 转运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B 项,AC 两
5、项错误。转运使是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排除 D。【点睛】本题属于识记型选择题,熟悉宋朝较强君主专制的内容即可知道答案。7.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 B 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信息,故 A 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
6、政治制度,会导致战争,故 C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属于官僚政治,不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故 D 项错误。8.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 4 -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A. 扩大了地方权力B. 推动了经济发展C. 强化了中央权力D. 促进了文化整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 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
7、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方权力无关,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 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 C。9.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 。由此可知,周代A. 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C. 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 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上级对于下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下级不能对于上级实行亲属称谓,显然是等级制度高于宗法关系的体现,故 B 正确;材料中是维护等级制度,不是宗法秩序,故 A 错误
8、;材料没有说明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故 C 错误;材料目的不是削弱异性诸侯权力,故 D 错误。10.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A. 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B. 雍正年间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C. 洪武年间废除丞相D. 乾隆年间设置军机处【答案】A- 5 -【解析】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A 正确;乾隆皇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B 表述错误,排除;内阁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不是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排除;朱元璋废除丞相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不是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排除 C;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D 表述错误。点睛: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所学
9、可知,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11.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C. 宋太祖 D. 明太祖【答案】D【解析】“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 。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 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因此象征 D。12.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
10、这类官员的有A. 秦朝御史大夫B. 汉朝丞相C. 唐朝六部尚书D. 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御史大夫、汉朝丞相、唐朝六部均是非常具体的官职,均是非常重要的官僚机构,均不是皇帝私人顾问,只有明朝内阁大学士才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大学士13.夏朝时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 6 -指A.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 科举制取代
11、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可知,王位变成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由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变成了王位世袭制, “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 C 项正确;夏朝没有九品中正制、郡县制、科举制,故 ABD 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ABD 三项。14.至公元前 221 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秦国实力的强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各民族的初步融合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争霸、兼并战争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初步融合;长期的战乱使民众渴望统一,渴望安定的生活,统一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
12、国力远在诸侯之上,历经多年战争,秦国已经具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实力;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一全国。是秦统一的客观条件,而是秦统一的主观条件,故选组合,排除 ABD,选 C。15.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 ,虽然出自“朕意” ,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 ,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 。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这表明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7 -B.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 君权受到很多威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
13、材料可知 “批降御笔处分” ,虽然出自“朕意” ,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 ,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 。可知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枢密院等大臣的限制,所以本题选 A,B 和 C 和 D 与材料信息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宋皇权受到一定制约。16. 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唐玄宗设置节度使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分土变小,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唐代边境要地设置军镇,即节度
14、使造成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了专制主义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大小无关,故答案选,D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监察制度变化【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 、把握两个“趋势” 、抓住三个“创新”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8 -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
15、、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 、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17.“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 协助奏章 B. 参与决策C. 执行政令 D. 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题干中“洪武皇帝”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由“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可知,其描述的是明太祖在废除丞相制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理奏章,故选 A;古代皇权集中,官员不可参与决策,排
16、除 B;执行职能属于六部,排除C;监察百官并非大学士职务,排除 D。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考生识记史实的能力。18.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君权与相权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汉族与少数民族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教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古代中央集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和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因此 C 选项正确。A、B、D 选项不符合教材相关所学,错误。- 9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即可得出设问两大矛盾的内容。19.“她虽然没
17、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民主、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多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 ”文中的“她”指的是A. 古中国B. 古希腊C. 古罗马D. 古阿拉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在民主、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多方面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可知,材料指的是古代希腊在民主政治、古典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对西方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 B 项正确。古代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且无法孕育西方文明,排除 A 项。古罗马在民主方面并不突出,古阿拉伯在民主、文学等方面也不突出,故排除 CD 两项。20.在雅典人看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吕梁 市泰化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