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漳平一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考试时间 90 分钟 总分 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7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 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 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 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 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
2、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分析材料,西周分封商代奴隶主贵族主要是他们的权势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本题选 B 项。A 选项错误;C 选项当时还没有这种思想;D 选项错误,专制制度当时并不存在。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3、. 封建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答案】A- 2 -【解析】【详解】 “封建亲戚”即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诸侯国;“以藩屏周” ,让这些国家作为藩篱拱卫周朝,显然是分封制度,故 A 项正确。封建制属于封建社会的制度,故 B 项错误。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基础,故 C 项错误。郡县制是以地域划分的西方制度,故 D 项错误。【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3.说文解字解析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本意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 财产B. 信仰C
4、. 血缘D. 地域【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的特点是按血缘亲疏确定财产继承和权力分配,故 C 项正确。财产是分封的内容,故 A 项错误。信仰不符合宗法制的内容,故 B 项错误。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确定等级关系,不是按照地域。故 D 项错误。4.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A. B. C. D. 【答案】D【解析】- 3 -【详解】通过
5、题干中的材料可以得知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符合题意,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属于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不是从秦朝开始,排除,选择 D 项正确。5. 下图是出土的西周利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 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 西周冶铜业落后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天子
6、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说明西周是按照级别规定祭祀用品数量,充分体现了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ACD 都不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正确理解。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西周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6.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 、 “封建时代” 、 “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宋代【答案】A- 4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题干中
7、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或“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即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因此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西周,故答案为 A。秦朝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后世继续这一制度,故“郡县时代”对应的是 BC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7.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这一体制维持两千多年并不调整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是适应秦朝统一的需要,这一套制度实
8、行官僚政治制度,打破了传统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这一套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以后历朝大都实行这一制度,但是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有所修改,错误;均符合题意,选择A 项正确。8.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交通的发展B. 疆域的拓展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起到了巩固周朝统治的作用,但是到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 5 -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崩溃。秦朝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郡县制,故 D 项正确。交通的发展不是实行郡县制主要原
9、因,故项错误。疆域的拓展也不是实行郡县制主要原因,故项错误。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项错误。9.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10、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4)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古代官职10.史记集解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 )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材料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 、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说明秦朝以后,玉玺为天子独用,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皇帝的独尊和皇权至上,A、B 项与材料不符,C 项说
11、法错误,皇帝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本题选 D。11.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 6 -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 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 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 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 加强相权间的制约【答案】D【解析】材料中宰相实行的“协商一致” ,体现出集体议政的特点,这样做可以加强宰相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故 D 正确;A 中提高效率难以说明;B 中皇权至高无上;C 中内斗显然不可避免。12.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2、C.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九卿” 、 “六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九卿”侧重于“皇帝事务” ,而“六部”则上升为分类处理国家政务层面。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 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D 两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当时史实,而且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A 项表述错误,二者均从属于官僚政治(二者官职都不能够世袭)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
13、 ;古代中国的政治- 7 -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三省六部制13.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 行中书省B. 三省制C. 中书省D. 内阁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高鸣进谏是批评隋唐三省六部制导致中央各部门推诿扯皮降低行政效率,主张在新形势下只设中书省一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故项正确。行中书省是管理地方行政机构,故项错误。三省制是材料中批评实行的制度,故项错误。内阁制是明朝时期实行,故项错误。14.“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
14、的措施是。A. 废除丞相B. 设立南书房C. 设立内阁D. 设置殿阁大学士【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初年,由于废除丞相制度,造成皇帝政务繁忙。为改变这种情况,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 “内阁”由此出现,故项正确。废除丞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故 A 项错误。设立南书房是按照清朝从时期,古代 B 项错误。设置殿阁大学士也是朱元璋时期,故项错误。15.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力图表达的是。- 8 -A. 官员管理日益规范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等级制度趋于严格D. 大臣地位
15、不断削弱【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表现的是大臣上朝可以坐,说明其权力很大;图二表现的是大臣站着奏事,说明大臣的地位有所下降;图三表现的是大臣跪奏军国大事,反映的是君权进一步加强,大臣只是皇帝的奴仆,D 项正确 。题干强调大臣地位不断下降,与官员管理日益规范无关,排除 A。题干强调大臣地位不断下降,且图示无法体现内阁制度,排除 B。题干强调大臣地位不断下降,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16.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
16、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 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B. 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C. 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D. 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说法错误,因为司礼太监仅仅是皇帝加强皇权的工具,D 正确。A 取代了皇权说法错误;“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得出 CD 错误。故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
17、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司礼太监1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9 -A.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B.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C.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D.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 、 “察举制” 、 “科举制”三个阶段,故项正确。其中,世官制是在商周时期;察举制是在西汉时期;科举制是在隋唐以后实行的制度;A、和项顺序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西周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每一种制度都是把官员的品德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由重视
18、血缘关系和门第的高低逐渐转向考试成绩,体现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科举制从隋唐确立就一直延续到清末。18.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 ,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一场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侵略战争,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的通商只是起借口
19、,这是西方的史学家在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没看到战争的本质,混淆了现象和本质,所以 B 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19.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 10 -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 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让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故 C 项正确。A 是割让的是香港岛给英国。 天津条约是割让九龙司给英国,故 B 项错误。 辛丑条约没有割让土地,故项错误。20.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 “
20、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C. 维新变法运动 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八国联军统帅”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此相关的事件是义和团运动,所以选择 D 项,BCA 项中的历史事件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没有必然联系,排出即可。21.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 年估计约有 1 亿多美元,到 1914 年时已增至 96 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 (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
21、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 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C.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长迅速D. 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侵略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文字“1894 年估计约有 l 亿多美元,到 1914 年时已增至 9.6 亿多美元”说明甲午战争之后列强- 11 -对华资本输出快速增长,尽管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暴力掠夺的方式的实现但这并不影响其对华经济侵略的收益,所以 B 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漳平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