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练习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下列哪些说法是刑法学“格言”?(A)无危害性(或无侵害性)无犯罪(B)无刑罚无犯罪(C)无罪过无犯罪;无行为无犯罪(D)无刑法明文规定无犯罪2 犯罪的基本特征是:(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惩罚性(D)道德性3 犯罪的核心要素是:(A)行为人(B)行为(C)结果(D)罪过4 关于犯罪客体,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犯罪客体是刑法保护的社会利益,又称法益(B)犯罪客体是直接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构成要件(C)犯罪客体通常具体体现在犯罪的结果上,犯罪结果是反映犯罪客体的具体要素(D)犯罪的直接客体对于具体刑法条文的解释
2、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 “无行为无犯罪 ”是因为:(A)只有人的行为才能对社会产生现实的侵害或具体危险(B)仅有邪恶的意念不可能对社会产生现实的侵害或具体危险(C)只有行为才能在法律中予以描述、确定,使犯罪具有明确性(D)道德规范人的思想,而法律规范人的行为6 属于“无行为无犯罪 ”原理的必然要求是:(A)行为是犯罪的核心要素(B)行为是犯罪的必要要素(要件)(C)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实际是具体的行为类型(D)行为是犯罪的选择要素(要件)7 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包括:(A)行为(B)客体(C)结果(D)时空或环境条件8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A)从抽象层面,表现为行为对客体(刑法保护之法益)的实际
3、侵害或危险(可能造成损害)(B)从具体层面,表现为行为实际或可能造成的损害结果(C)从犯罪观念层面,是犯罪的本质特征(D)是刑法把某一行为规定为犯罪的根本原因9 关于“罪过 ”,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故意和过失都是罪过形式之一(B)意外事件是罪过形式之一(C)不可抗力是罪过形式之一(D)意外事件造成损害结果的,不是犯罪,这是罪过责任原则的体现10 属于罪过责任原则或无罪过无犯罪原理的必然要求是:(A)构成犯罪主观上必须有故意或过失(B)构成犯罪主体必须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C)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不负刑事责任(D)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不
4、负刑事责任11 关于罪过责任原则,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自由是责任的前提,人仅对自由意志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反对客观归罪,反对结果责任(B)确立罪过责任原则使刑罚建立在道义基础上(C)在共同犯罪中,共犯人只对有共同故意的犯罪结果负责(D)故意的罪过程度重于过失12 犯罪必须:(A)有罪过(B)有行为(C)有危害(D)被刑法明文规定予以刑罚处罚13 犯罪的法律要件被规定于:(A)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B)刑法修正案(C)单行刑事法规(D)附属刑法规范14 刑法分则各条规定的是:(A)各种犯罪如盗窃罪、故意伤害罪特有的法律要件(B)各种犯罪通用的一般法律要件(C)各种犯罪的具体刑罚效果(D)各种具体
5、犯罪的罪状和法定刑15 属于需要依据刑法总则规定认定的犯罪行为是:(A)犯罪的实行行为(B)犯罪的预备行为(C)犯罪的教唆行为(D)犯罪的帮助行为16 属于刑法总则规定的内容是:(A)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B)预备、未遂、中止的未完成形态(C)各种犯罪行为(D)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和处罚原则17 中国刑法学说中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四要件,分别体现了:(A)无危害性无犯罪的原理(B)无罪过无犯罪的原理(C)无行为无犯罪的原理(D)主客观相统一的原理18 欧陆国家的刑法学说中通常认为的犯罪特征包括:(A)该当构成要件(B)具有违法性(C)有罪责(D)造成实际的
6、损害结果19 英美国家学说中通常认为犯罪的特征或要件是:(A)主观有犯意(B)客观有犯意(C)被成文法案或判例确认为犯罪(D)造成实际的损害结果20 甲酒后结账时,要求女招待打折遭到拒绝,觉得在许多朋友面前遭到拒绝很没面子,恼羞成怒,一把掀翻餐桌,还给女招待一耳光。众顾客愕然。甲打碎碗筷价值 80 余元,女招待被打耳光后面部红肿,休息 2 天后才上班。甲的行为:(A)构成寻衅滋事罪(B)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C)构成治安违法行为(D)构成侵权行为21 下列哪些情形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A)甲(少男,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与幼女乙恋爱中偶尔发生性
7、行为的(B)甲盗窃财物数额不大,为抗拒抓捕使用暴力威胁情节轻微的(C)法院认定甲的犯罪行为情节轻微,决定免予刑事处罚(D)法院认定甲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结果,判决免除处罚22 下列哪些情形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A)甲男怀疑乙女偷拿商店商品,将其带到办公室扣留、盘问 1 个小时,但并无证据表明乙女偷拿商品(B)甲散布乙女作风不好,乙女当面找其对质;甲无言以对,承认自己没有凭据(C)甲与乙争执,把乙商店的柜台砸毁,造成 300 元的损失(D)甲在其经营的商店中出售假烟、假酒,销售额 20000 元23 不是所有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应当规定为犯罪、给予刑罚处罚,这意味着:
8、(A)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在本质上具有“较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可以通过其他法律手段处理(C)公安机关依据治安处罚条例处罚的偷窃、诈骗、抢夺行为也具有定的危害性,但属于违法行为而不属于犯罪行为(D)海关依据海关法处理的走私行为也具有危害性,但因为其严重性未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不认为是犯罪24 关于刑法的目的和犯罪本质、犯罪客体的正确说法是:(A)刑法的目的之一是保护礼会生活利益免受犯罪侵害,由此决定犯罪的客体是法律保护的利益或社会关系(B)刑法中规定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就是对刑法保护的社会生活利益的侵害(C)犯罪对社会生活利益的侵害包括造成实际侵害和危险(
9、D)犯罪行为的结果就是犯罪对社会生活利益的侵害造成实际侵害和危险的具体体现25 人的行为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基本要素是:(A)侵害刑法保护的社会利益(客体),具有社会危害性(B)属于刑法分则某条规定的犯罪行为(法定犯罪行为)(C)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辨认、控制能力(主体)(D)具有故意或过失应受到刑罚的谴责(罪过)26 关于故意,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犯罪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B)故意认识因素中的“明知”包括对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事实认识)和危害性认识(价值认识 )两项内容(C)故意的意志因素只需包含希望或者放任两种意志因素之一即可(D)故意的意志因素必须同时包含希望或者放任
10、两种意志因素27 下列哪些情形一般认定对危害结果不成立犯罪故意?(A)凶犯甲拒捕枪击警察乙,误中路人丙致死;甲对丙的死亡结果(B)警察乙枪击拒捕凶犯甲,误中路人丙致死;甲对丙的死亡结果(C)甲遭到乙的不法侵害实施正当防卫,致乙死亡,法院认定甲防卫过当,甲对乙的死亡结果(D)甲遇到便衣警察乙的盘查,误以为遭到打劫,奋起反击,致乙死亡。法院认定甲假想防卫,甲对乙的死亡结果28 走私主观故意中的“ 明知 ”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从事的行为是走私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明知” ,但有证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A)用特制的设备或者运输工具走私货物、物品的(B)未经海关同意,在非设关
11、的码头运输、收购非法进出境货物、物品的(C)提供虚假的合同、发票、证明等商业单证委托他人办理通关手续的(D)以明显低于货物正常进(出)口的应缴税额委托他人代理进 (出)口业务的29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A)主要是意志因素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 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 放任”危害结果发生(B)主要是意志因素不同。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发生(C)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必然发生(D)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的“明知” ,包括认识到结果“ 必然”发生,也包括认识到结果“ 可能” 发生;而间接故意通常只认识到结果“可能”发生30 关于过失
12、犯罪,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B)认定过失犯罪的前提是对于该行为行为人不具有犯罪的故意(C)所有的过失犯罪都以事实上发生法定的损害结果为要件,在这个意义上讲;过失犯罪没有行为犯、危险犯的类型(D)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31 刑法第 14 条规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而第 15 条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样的规定:(A)没有意义,因为刑法第 3 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已经包含了相同的意思(B)如果故意实施刑法条文尤其是分则各条规定的客观行为时,应当负刑事责任(C)过失实施刑法条文尤其是分则各条规定的客观行为,若没有
13、过失实施该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规定,则意味着不负刑事责任(D)过失实施刑法条文尤其是分则各条规定的客观行为,只有当分则条文明文规定惩罚过失的情况下,才负刑事责任32 关于过失犯罪,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法律以惩罚故意犯罪为原则,惩罚过失犯罪为例外(B)所有的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罪与非罪意义上的结果犯)(C)过失犯罪没有未完成罪或法律不惩罚过失未完成罪,过失共同犯罪的,也不以共犯论处(D)过失犯罪不能作为构成累犯的根据33 甲、乙二人住在山区,当地野猪危害庄稼的情况严重。听说邻县使用“电猫” 效果很好,就去观摩取经,并买回一台“电猫” 。甲、乙二人安装好 “电猫”,并在野猪可能出没的山上拉上裸
14、电线,距地面 40 厘米。在裸线通过的路口上均设置了警告牌,并告知通电的时间为:晚 7 点开电,早 6 点收电。村民丙某盗伐林木,于早 5点 30 分触电死亡。甲乙的行为:(A)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34 甲带其子(4 岁) 在公园游乐场玩耍时,其子因与同龄儿童乙争抢座位从旋转电马上摔下,头部磕起一个大包。甲生气,将乙拉过来打了一个耳光。乙母亲见状质问甲,乙趁机咬了甲手腕一口,甲恼怒中顺手将乙推了一把,乙踉跄了几步摔倒,头部恰好撞上石阶的破口锐角上,致使其头部受伤,因神经受压而死亡。甲的行为:(A)属于意外事件,不构
15、成犯罪(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D)构成故意伤害罪,属于间接故意35 甲深夜在山林中盗伐树木,巡夜的守林人乙听到砍伐声,为了不惊动盗伐者循声悄悄接近。被砍伐的树木倒下,砸死了乙。甲的行为:(A)与乙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B)不构成犯罪(C)不负刑事责任(D)构成过失犯罪36 病人乙在注射室打吊针时,医院突然停电。乙的一瓶吊针滴完,护士甲摸黑从床下拿起一瓶盐水给乙挂上后离去。没想到这是一瓶煤油,致乙死亡。经查,乙患肝硬化腹水晚期,濒临死亡。甲的行为:(A)存在过失(B)与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C)构成医疗事故罪(D)构成非法行医罪,3
16、7 关于刑法上认识错误,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法律认识错误原则上不排除罪责,但可以酌情减轻罪责(B)事实认识错误包括对象错误、客体错误、手段(工具)错误、行为性质错误、因果关系错误、打击错误(C)甲为杀害乙而朝乙射击,却误把乙身边的丙当作乙,击中了丙,致丙受伤,对甲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未遂定罪处罚(D)甲杀丁并碎尸,用塑料袋包装。对乙谎称是鸦片,以 5000 元的价格托乙运至火车站寄存柜中存放。乙按吩咐搬运至寄存柜中。乙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38 甲想杀死同事乙,多次投毒害乙未果。某日甲在单位抽烟随便扔烟头引起火灾,甲在大火中被严重烧伤,乙在大火中丧生,其余同事安全逃生,甲对乙之死亡结果应负何种罪
17、责?(A)间接故意(B)过失(C)直接故意(D)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39 张某、王某、纪某 3 人均系油漆工。1998 年 7 月 9 日为某工厂车间地板刷油漆,中午时,张某说这油漆是否能燃烧,纪某说我去试试,随即便用火柴去点,结果引燃了油漆,将车间烧毁。纪某对车间烧毁的心理态度应属于下列哪一种?(A)意外事件(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40 关于主观方面的正确说法有:(A)某隧道地下暴雨,岩石松动,随时有可能塌方,甲为将机械抢救出来,下令工人冲进隧道抢运,这时发生塌方,致数人死亡,甲属于过于自信过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在年会射击表演中未受过专门训练的甲与人打赌
18、,射击女演员头顶的酒杯而击中女演员致死,甲是间接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与乙在甲的坐落于山中的别墅度假时,二人在阳台上以院中果树上的果子为靶,比试枪法。甲妻提醒,别打到对面山上的人。甲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未见任何人影,二人便开始比赛。不料打死一砍柴人,属于疏忽大意过失(D)甲深夜在山林中盗伐树木,巡夜的守林人乙听到砍伐声,为了不惊动盗伐者循声悄悄接近。被砍伐的树木倒下,砸死了乙,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41 甲用 1 万元买来妇女乙,请村民们喝喜酒与乙成亲后,便在村民的簇拥下与乙女人洞房。乙女不从,甲以为自己已经是乙女的丈夫,丈夫和妻子发生性关系不犯法,所以尽管乙女不愿意,甲仍强行与乙女发
19、生性关系。以下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甲属于事实认识错误,原则上不排除罪责,但可以酌情减轻罪责(B)甲构成强奸罪和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数罪并罚(C)假如警察前来解救乙女,村委会主任丙召集、带领众村民阻碍解救工作情节严重,构成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的妇女罪(D)假如村民丁参与阻碍解救,朝前来解救的警察扔石头,致使多名警察被砸得头破血流,经鉴定为轻微伤,对丁应当以丙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的妇女罪的共犯论处42 甲为盗窃财物而在某饭店餐厅窃取乙的手提包,拿回住处打开发现内有现钞 10万元,手枪三支,关于此案正确说法是:(A)甲仅在盗窃罪限度内承担罪责,因为成立盗窃枪支罪,必须具有盗窃枪支罪的故意,甲没有盗窃
20、枪支罪的故意,所以不成立盗窃枪支罪(B)假如甲使用该枪杀害仇人乙时,误把丙当成乙枪杀造成丙死亡,因为并未超出其杀人故意的范围,所以对定罪处罚不发生实质影响(C)假如甲携带该手枪乘火车,甲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和非法携带枪支危及公共安全罪,应当将此二罪与盗窃罪数罪并罚(D)假如甲窃取乙的手提包后拿回住处打开发现内仅有手枪二支,甲仍然仪成立盗窃罪,如甲将该三支手枪卖给他人得款 4000 元,甲还成立非法买卖枪支罪,但通常只需择一重罪处罚43 下列各条之罪哪些是“目的犯”?(A)第 363 条 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处(B)第 364 条 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
21、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处(C)第 264 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D)第 324 条第 3 款 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44 关于犯罪目的正确说法是:(A)犯罪目的一般是犯罪直接故意的基本内容(B)当刑法把某种特定目的作为构成该罪的特有主观要件时,是“目的犯”(C)对于目的犯而言,其主观要件的内容包含:对行为的故意; 特定目的(D)目的犯有法定的目的犯和非法定的目的犯两种45 甲因为有婚外恋而萌生毒杀妻子乙的念头,在乙的午餐中投放了剧毒药物。在妻子与儿子丙共进午餐时,乙丙双双中毒死亡。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司法 试卷 国家 考试卷 刑法 犯罪 练习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