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2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比平时要多得多。其哲学启示是(A)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C)意识具有能动性 (D)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3 辩证的
2、同一是(A)指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B)不包含差别的绝对同一(C)以差别、对市为前提的同一 (D)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4 “因祸得福 ”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5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6 2012 年 11 月 17 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引用苏轼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的名言(苏轼的原文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来说明腐败问题的严重
3、性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性。从哲学上看,这句话的含义是(A)量变引起质变(B)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D)事物是对立统一的7 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8 在工作中防止“ 过” 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9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度”是指(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10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
4、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11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12 马克思主义政党主张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这种政治主张的哲学依据是(A)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否定之否定原理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
5、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1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 ”,“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A)既克服又保留 (B)绝对的否定(C)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D)外在的否定15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是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16 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17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使社会进一步
6、稳定;社会进一步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使民生改善。从因果联系来看,这说明(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是无法区分的(C)原因和结果关系复杂多样 (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18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哲学上反映的是(A)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B)原因和结果的关系(C)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往往通过谈判等形式,以达成“双赢 ”或“多赢”的协议而告终,它对当事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
7、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20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2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A)“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B) “和” 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C)
8、“和而不同” 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D)不同事物不存在对立和竞争22 中国传统哲学重视“ 和合 ”,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君子和而不间,小人同而不和(C)听其青,观其行 (D)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23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4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共性寓于个性之中25 列宁讲:“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从哲
9、学上讲,这里涉及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 )的关系。以下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任何个别都是一般(C)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D)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26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B)矛盾是具体的(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27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A)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C)不同事物的矛盾是特殊的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28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 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
10、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29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A)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区别 (B)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区别(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D)矛盾的斗争性与矛盾的同一性的区别30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31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它们的关系是(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C)量变中渗透质变(D)质变中渗透量变32 以下
11、关于质、量、度,表述正确的有(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D)考察量是认识质的前提,区分质是认识量的深化33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说明(A)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B)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C)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D)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34 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否定是(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35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 ”。“扬
12、弃”是(A)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B)联系和发展的统一(C)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D)对旧事物只克服不保留36 在辩证法看来,否定(A)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实质是“ 扬弃”37 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A)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B)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D)原凶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38 恩格斯说的“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这句话,揭示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A)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B)偶然
13、性表现必然性(C)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39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这个命题割裂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对偶然性、必然性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是(A)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B)偶然性是由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的趋势(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D)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0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
14、本身的和解。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材料 2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 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
15、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请回答:(1)结合材料 1,分析人类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原因。(2)结合材料 2,说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及在实践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3)结合材料 3,指出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讲的都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不是讲相互排斥、
16、相互渗透,更不是讲相互转化的,所以 C 是最准确的答案。【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具体矛盾的暂时的或最终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它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恩格斯的话的哲学启示就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A 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
17、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C 正确,其他三项内容本身就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祸福是一对矛盾,“因祸得福”包含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思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具体矛盾的暂时的或最终的
18、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它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A 正确,其他三项都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非主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
19、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B 正确。C 错误,A、D 两项不符合题意,也不能选。【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
20、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B 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度是事物保持其自身质的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是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D 正确。A 、B、C 也是正确把握事物所必须坚持的并带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但都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质和量的统一为
21、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也叫临界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C 正确。A 、B 与题意不符,D 内容错误。【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题干中“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了原本想表现人物的某一品德(长厚、多智),因为描写超出了一定的“度”,结果适得其反(似伪、近妖)。可见,B 是正确选项。A、C、D 三项都是辩证法观点。但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 【正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关于 无产阶级 人类 解放 科学 世界 物质性 及其 发展规律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85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