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适应了大工业生产,既有一技之长又能适应工种变换的劳动力培养需求,“其用意在适应个性,指导研究,打破学年制度”的教学法是(A)设计教学法(B)道尔顿制(C)文纳特卡制(D)葛雷制2 把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儿童将来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阅读、拼字、习作、写作、计算等,这类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安排在上午进行,要求每个儿童在个别化教学中学得十分纯熟;第二部分是创造的社会活动使儿童个人的能力和社交意识得到发展,如音乐、美术、文学欣赏和各种创造表演等,这一部分属
2、于活动课程,安排在下午进行的教学法是(A)设计教学法(B)道尔顿制(C)文纳特卡制(D)葛雷制3 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于 20 世纪初在我国兴起,其内涵为: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为国家任务。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的观念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这个教育思潮是(A)国家主义教育思潮(B)职业教育思潮(C)科学教育思潮(D)工读主义教育思潮4 科学教育思潮在“ 五四”后,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动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其中,以俞子夷、廖世承、陈鹤琴等人为代表,以南京高师和北京高师为基地,形成南北两个研究工作重心的是(A)科学教育化(B)教育科学化(C)科玄结
3、合(D)科学社会化5 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 ,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 新社会、新国民” 的运动是(A)平民教育思潮(B)工读主义教育思潮(C)实用主义教育思潮(D)勤工俭学运动6 “职业教育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 ,使中等资质的学生尽其所长,以期地无弃利,国民富裕。这是中国对“职业教育” 概念的最早阐述。这个人物是(A)黄炎培(B)陆费逵(C)晏阳初(D)梁漱溟7 关于向教会收回教育权的说法错误的是(A)余家菊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 一文,指出“ 于中华民族之前途有至大危险的,当首推教会教育”(B) 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的颁布和执行是收回教育权运
4、动最大的实际成果(C)收回教育权的口号率先由余家菊提出(D)收回教育权运动在“四一二” 运动中达到高潮8 被称为“六三三学制 ”的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9 关于“新学制 ”的说法错误的是(A)缩短了中学年限,改 6 年为 4 年(B)在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C)六三三学制中的各教育阶段,基本上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D)幼儿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10 在我国学制历史上,仿照美国学制的是(A
5、)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11 根据当时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人期四个年龄阶段的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12 1902 年,严复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批判了中体西用的观点,并鲜明地表达了体用一致的观点。这篇文章是(A)论教育与国家的关系(B) 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C) 天演论(D)救亡决论13 “教育独立 ”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 20 世纪 20 年代。下列关于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A)教育经费独立(B)教育行政
6、独立(C)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D)教育与政党独立14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不包括(A)教育的社会化(B)教育的平民化(C)教育的实用化(D)教育的科学化15 中国学者最早具有科学教育观的是(A)严复(B)任鸿隽(C)赵元任(D)胡明复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6 教会学校促进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17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前后衔接完整的教育体系。18 1922 年学制总体框架沿用至今。三、简答题19 简述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内容。20 简述严复的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教育观。21 简述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
7、代教育)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道尔顿制是相对于班级授课制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产生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女士于 1920 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进行的实验。他适应了大工业生产既有一,技之长又能适应工种变换的劳动力培养需求。其原则有三:一是自由去除凡是阻碍学生自由学习和教师对学生的不合理规定,使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约束,借助自由的手段养成学生自我支配的能力;二是合作学校成为实际社会组织,打破班级界限,在团体生活中,学生既为团体服务,又保持个人独立性;三是时间预算破除班级授课制,在规定
8、时间内,学生自订计划,自行学习。道尔顿制的实质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更多地负责,它看到了整齐划一的缺陷,因此“其用意在适应个性,指导研究,打破学年制度”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对改变机械、被动的学和呆板、划一的教,有重要的意义。1922 年,道尔顿制被介绍到中国,同年 10 月舒新城率先在上海吴淞中国工学中学部试行。1925 年,柏克赫斯特访问中国,将道尔顿制的宣传和试行推向高潮。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文纳特卡制是比道尔顿教学法更为激进的一种个别教学方法(也叫适应个性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实验家华虚朋创造
9、。文纳特卡制设定了四个目标:(1)给儿童以优美快乐的生活;(2)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3)个人的社会化;(4)养成儿童普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依据这四个目标,文纳特卡制把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儿童将来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阅读、拼字、习作、写作、计算等。这类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安排在上午进行,要求每个儿童在个别化教学中学得十分纯熟;第二部分是创造的社会活动使儿童个人的能力和社交意识得到发展。如音乐、美术、文学欣赏和各种创造表演等,这一部分属于活动课程,安排在下午进行。就儿童个人来说,可以发展个人的才能;对团体来说,可以培养社会意识、团队和协作精神。因此,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
10、育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 20 世纪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一是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的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教育为国家的任务,教育的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清末教育宗旨中的“尚公、尚武”,民初蔡元培所提教育宗旨中的“军国民教育”,均反映了国家主义教育精神。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五四后科学教育运
11、动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动下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主要表现为科学教育化和教育科学化。清末至民国,虽经历教育改革,但学校课程仍显不足,教育方法仍以讲读为主,忽视实验教学,科学教育水平低下。1921 年孟禄来华调查中国教育,他认为中国教学“中学最坏”,科学教育缺点有二:一是科学方法运用不良,机械地接受科学知识,忽视实验;二是课程未尽科学,对科学的概念不甚明了。另一方面,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育统计与测量及量表的编制应用,即教育的科学化趋势。以俞子夷、廖世承、陈鹤琴等人为代表,以南京高师和北京高师为基地,形成南北两个研究工作重心。因此,答案为 B。【知识
12、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辛亥革命前,随着大批青年自费出国留学,自费留学生中形成“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受此启发,1912 年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吴玉章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上海也组织了留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在其倡导下,19121913 年赴法留学者达 80 多人。因此,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
13、展演变而来的。民国初年,蔡元培将实利主义列入资产阶级教育方针。几乎同时,陆费逵指出中国教育在三个方面亟须注意改进,即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又以职业教育、人才教育为急。认为“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使中等资质的学生尽其所长,以期地无弃利,国民富裕。这是中国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涉及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922 年 3 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第 4 卷第 3 期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激励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率先举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他说:“各学校中均不
14、得有宣传教义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1923 年 9 月,余家菊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一文。指出“于中华民族之前途有至大的危险的,当首推教会教育。教会在中国取得了传教权与教育权,实为中国历史上之千古痛心事。”并率先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的口号,要求对教会学校“施行学校注册法”。1925 年,收回教育权在“五卅运动”中达到高潮,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教会学校的学生纷纷退学,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反对教会教育中斗争中去。1925 年 11 月 16 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内有六条规定,这个文件的颁布和执行可以说
15、是收回教育权运动最大的实际性成果。因此,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改革旧学制的先声可以追溯到 1915 年,这一年,直隶省教育会发起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湖南省教育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当时会议因此案事体重大,未曾开议,特分函各省征集意见,后虽未见实行,但新学制之改革,实为此案为嚆矢”。此后,第五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向教育部首次提出了“改革女学制案”,浙江省又提出改革师范教育案,并议决第六届大会应“革新学制作为提案之一”。1920 年,舒新城、夏丐尊等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打破年级分组,施行“选课制”与“能力分组制”。1922
16、年 9 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会议对全国教育联合会所提出的学制系统改革案稍作修改,同年10 月济南召开的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于 11 月 1 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制系统改革案。这就是 1922 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因此,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922 年新学制,很有特点:第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近代 教育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