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国近代译论.ppt
《第六讲 中国近代译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 中国近代译论.ppt(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六讲 中国近代译论,根据陈福康的分期方式,中国近代译论主要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关于翻译的理论。 马建忠的“善译”说; 梁启超的“通学、通文”观; 严复的“信达雅”; 林纾的文学翻译救国论; 王国维的对哲学著作翻译的论述。,“善译”说,“善译”说是中国近代翻译思想家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出的。 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他是著名的翻译思想家,也是精通多种语言的语言学家,是汉语语法学经典著作马氏文通的作者。他所作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则更是中国翻译理论的名篇,其中关于“善译”的原文如下:,拟设翻译书院议节录,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
2、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孽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昕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马建忠指出,译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深入考察两种文字各自的字源,比较其异同。并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文体、修辞等深有研究。在这个前提下,在翻译一本书之前,反复斟酌,确定其主旨所在,然后模仿其深情和语气,以至达到对原文
3、心领神悟的程度,这时动笔翻译,忠实的翻译原文,所得译文便会与原文一致,因而,译文读者阅读译文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所得效果便会相同,这才是理想的翻译。,陈福康评“善译”说,这段话的义蕴是相当丰富而全面的。马氏指出要达到“善译”,必须平时就对译与所泽两种语言都深有研免甚至对各自文字的字源及其异同也深入考察。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的音调,文句的累简,文体的变化,以及义理精微之所在等,反复斟酌,最后还要摹仿原文的神情与语义。这就已经涉及风格学、文法学、修辞学,以至进入一般文化研究的领域了。他提出的“善译”的标准,是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而且使读者读了译文后能达到与读原文者相同的感受。这一提法
4、,已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非常接近。,(二)“通学、通文”观,“通学、通文”观是中国另一位近代翻译家梁启超在论译书一文中提出的翻译主张。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是近代爱国的翻译家、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和史学家,是中国学术界一代“鸿儒”。收编其一生著述的饮冰室合集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译书一文是梁启超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通学、通文”观原文如下:,论译书节录,请言译才: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近译西书之中,算书最佳,而几何原本尤为之魁,盖利徐伟李皆邃于算,而文辞足
5、以达之也。故三者之中,又以通学为上,而通文乃其次也。资料来源: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 11-20页。,梁启超的“通学、通文”观是其关于译才培养的标准。,他提出:作为译者,如果在精通中文和西文的同时,也精通书中所描述的专业知识,便是最优秀的译者,如果只精通其中两个方面,便稍逊一筹,如果三者只精通其中一个方面,便不能算作合格的译者。他认为:近来所译的西方书籍之中,有关算学的书籍翻译得最好,而其中的几何原本则更是上乘之译,究其原因,大概是利玛窦、徐光启他们都精通算学,而他们的文采又足以传达原文的内容。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中国近代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