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年 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年 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 西医诊断:参照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 。 (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 SBP) 140mmHg 和(或)平均舒张压( DBP) 90mmHg; ( 2)既往
2、有高血压史,目前近 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 肾气亏虚证:腰脊 痠 痛(外伤性除外)、 胫 痠 膝软或足跟痛、 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 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 肝火亢盛证: 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 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 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 18 岁
3、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 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 补肾和脉方 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 、川芎、 当归 、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 痰瘀互结证 治法: 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 洗 、 苍术 、白术、 天麻 、 陈
4、皮 、 茯苓 、薏苡仁、 桃仁 、 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 等。 中成药: 绞股蓝总甙片 、 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 肝火亢盛证 治法: 清肝泻火 , 疏肝凉肝 。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柴胡 、香附、佛手、夏枯草、 炒栀子 、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 后下 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4 阴虚阳亢证 治法: 滋阴补肾 ,平肝潜阳。 推荐方药: 天麻钩藤 饮加减。 明天麻、双钩藤 后下 、石决明 先煎 、 炒 栀子、黄 芩 、川牛膝、炒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牡丹皮 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全天麻胶囊、清脑降压片等。 (二)静脉滴
5、注中药注射液 瘀血阻络证: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气虚血瘀证:可选择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配合应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痰浊壅盛证:可 选择醒脑静注射液。 (三)外治法 1 中药足浴 ( 1)夏枯草 30g、钩藤 20g、桑叶 15g、菊花 20g。上药制成煎剂,用时加温至 50左右,浸泡双足,两足相互搓动,每次浴足 20 30 分钟,每日 2 次, 10 15 天为 1 个疗程。 ( 2)钩藤 20g、吴茱萸 10g、桑寄生 30g、夏枯
6、草 30g,水煎取药液 1500ml,加入食醋 100ml,每天足浴 3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 3)钩藤 15g、野菊花 10g、稀莶草 30g、夏枯草 20g、川牛膝 20g、赤芍 20 g、川芎 15 g、葛根 20 g、花椒 10 g,浸泡 1小时后,大火煮开,小火再煮 30分钟,后下钩藤,连水带药倒入盆中,水温 40 45,赤足泡药中,浸过踝部,双足互搓,每次30分钟,每天 1次, 10 次为 1疗程,间隔 3天,做第二疗程。 2 耳穴压豆 ( 1)常用穴: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备用穴:耳神门、耳尖、肾。常用穴每次取 3 4穴,酌加备用穴,以 7mm 7mm
7、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郭发热。每隔 2天换贴 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 15次为一疗程。 ( 2)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选用肾、枕、皮质下;痰浊壅 盛证选用脾、枕、皮质下。耳穴定位: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枕:在对耳屏后上方;皮质下:在对耳屏的内侧面;脾点:耳甲腔后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 ( 3)操作流程:将胶布剪成 0.5cm 0.5cm 的小方块,将磁珠粒或生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或六神丸贴在胶布中央备用。然后用 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药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 5次
8、,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3 穴位敷贴 ( 1)肾气亏虚证 :吴茱萸散(吴茱萸 1份,清醋 1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痰湿壅盛证:吴茱萸散内关、丰隆、解溪穴贴敷。肝火亢盛证:清肝散(吴茱萸 1份,黄连 6份,清醋 1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 肝阳偏亢伴有头晕者 ,以 吴茱萸、川芎颗粒剂各 3g,混匀,白醋调成糊状,每天晚间临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 2周为 1个疗程 ; 肝阳 偏 亢 伴 头痛明显者 ,以 决明子 10g 焙干研末,以绿茶水调成糊状,贴敷两侧太阳穴,干后更换。 ( 2)生大黄 2g、生石决明 5g、牛膝 5g、
9、冰片 0.5g 诸药为末,过 600 目筛,适量凡士林调为糊状,等分 4份,均匀涂于自粘性无菌 敷料上,贴于双侧穴位上,每日 1次,每次贴 6小时,次日对时更换, 15日为 1疗程,可以连续 2个疗程或以上。肝阳上亢证:曲池、风池 、合谷、太冲;风痰上扰证:曲池、合谷、 丰隆、太溪 ;肝肾阴虚证:曲池、合谷、 足三里、三阴交 ;阴阳两虚证:曲池、 足三里、气海、涌泉 ;气虚血瘀证:曲池、合谷、 气海、 丰隆。 4 穴位埋线(穿刺针埋线) 在太冲穴、三阴交、足三里等选定穴位埋藏医用铬制羊肠线,其最初起到刺激穴位的机械性作用,以后肠线液化、吸收所产生的化学刺激,作用持久而温和,兼有穴位刺激疗法和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眩晕 原发性 高血压 中医 诊疗 方案 试行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