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 T 1041-2015 汽车客运站建设管理导则.pdf
《DB43 T 1041-2015 汽车客运站建设管理导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3 T 1041-2015 汽车客运站建设管理导则.pdf(4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汽车客运站建设管理导则Construction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coach station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2015-09-20 实施2015-07-20 发布DB43/T 10412015 ICS 03.220.20R 11DB43/T 10412015 I 目 次 前言 引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总体要求 24.1 一般规定 24.2 功能构成 24.3 级别划分 24.4 站址选择 35 总平面 35.1 一般规定 35.2 站前广场 45.3 营运停车区 55.4 生产、生活辅助区
2、65.5 场地安全防护 66 建筑 66.1 一般规定 66.2 站房 66.3 生产辅助设施 96.4 生活辅助设施 96.5 拓展功能设施 96.6 站房室内空间 97 设备107.1 给水排水107.2 采暖、通风和空调117.3 电气128 信息化系统138.1 一般规定138.2 信息化管理平台138.3 站务管理系统138.4 广播通讯系统14DB43/T 10412015 II 8.5 窗口服务系统148.6 显示系统148.7 安全防范系统158.8 小件快运系统158.9 无障碍求助系统158.10 停车场管理系统159 标识系统159.1 一般规定159.2 交通标识169
3、.3 公共信息标志169.4 标志技术要求1610 防火1810.1 一般规定1810.2 消防1810.3 疏散1911 节能与环境保护1911.1 建筑节能1911.2 环境保护20附录A(规范性附录) 客运站基本功能流程22附录B(规范性附录) 客运站站级指标23附录C(规范性附录) 客运站信息化系统配置要求25附录D(规范性附录) 公共信息标志设计要求26附录E(资料性附录) 公共信息标志示例30附录F(资料性附录) 公共信息标志应用设计示例38DB43/T 10412015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定编制。 本
4、标准由湖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提出,由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湖南国际工程咨询设计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智勇、匡健飞、石东浩、蔡石、范平、刘国庆、田三平、邱凌、张鹏、甘艳、孙晓飞、林建辉、尹莹、彭凌峰。 DB43/T 10412015 IV 引 言 汽车客运站是道路客运网络的重要节点,也是社会性、开放性的公共场所,更是城市文明、交通形象、企业文化的窗口。为强化汽车客运站建设管理,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促进汽车客运站建设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信息智能化,根据国家和交通运输行业的要求,结合湖南省汽车客运站实际制定本
5、标准。 本标准立足于当前汽车客运站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实际需求,规定了汽车客运站的基本术语、总体要求以及总平面、建筑、设备、信息化系统、标识系统、防火、节能和环境保护的规范性要求, 给出了客运站基本功能流程图、客运站站级指标、客运站信息化系统配置要求、公共信息标志设计要求等规范性附录以及公共信息标志示例、公共信息标志应用设计示例等资料性附录。 DB43/T 10412015 1 汽车客运站建设管理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汽车客运站的空间布局原则、主要功能构成、建设管理要求及相应技术措施等。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汽车客运站的建设管理和站级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3 安全色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576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T 7106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 1000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GB 13495 消防安全标志 GB 15630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 18833 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 GB 500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
7、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T 5003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6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7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031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 50325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 5035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1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243 交通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 60
8、 交通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 JGJ/T 331 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 DB43/T 10412015 2JT/T 200 汽车客运站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JT/T 471 交通客运图形符号、标志及技术要求 DBJ 43/0032010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3.1 汽车客运站 coach station 是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是道路旅客运输网络的节点,是以站场设施为依托,为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者和旅客提供站务服务的场所,是道路运输经营者与旅客进行运输交易活动的场所,是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市场的载体(简称“客运站”) 。 3.2 统计年度 statistical year 客运
9、站筹建年度或核定级别年度的前一年。 3.3 设计年度 design year 客运站建成投产使用后的第十年。 3.4 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 average passenger delivery volume perdiem in a design year 客运站设计年度平均每天始发旅客的数量。 3.5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maximum gathering passenger number 客运站设计年度中旅客发送量偏高期间内,每天最大同时在站人数的平均值。 4 总体要求 4.1 一般规定 4.1.1 客运站建设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要求,合理布局。 4.1.2 客运站功能空间和设施应能满足
10、高效、便捷、安全、舒适、卫生等使用要求。 4.1.3 客运站建设应考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4.2 功能构成 4.2.1 客运站功能包括运输组织、运输服务、中转换乘、信息资讯及辅助服务等。客运站基本功能流程见附录A。 4.2.2 客运站功能场所包括站前广场区、站房区、营运停车区、生产辅助区、生活辅助区等。 4.2.3 客运站功能设施包括基本设施、生产管理系统、信息化系统等。 4.3 级别划分 4.3.1 客运站根据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简称日发送量)、所在区域特征等因素按 JGJ/T 60、JT/T 200的规定划分为五个级别。 4.3.1.1 一
11、级客运站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DB43/T 10412015 3 a) 日发送量在10000人次及以上的客运站; b) 地级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如无日发送量10000人次及以上的客运站,可选取日发量在5000人次及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客运站; c) 位于国家级旅游区,日发量在3000人次及以上的客运站。 4.3.1.2 二级客运站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 日发送量在5000人次及以上,不足10000人次的客运站; b) 县以上或相当于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如无日发送量5000人次及以上的客运站,可选取日发量在3000人次及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客运站; c) 位于省级旅游区,日发量在2000
12、人次及以上的客运站。 4.3.1.3 三级客运站适用日发送量在2000人次及以上,不足5000人次的客运站。 4.3.1.4 四级客运站适用于日发送量在300人次及以上,不足2000人次的客运站。 4.3.1.5 五级客运站适用于日发送量在300人次以下的客运站。 4.3.2 客运站建设规模应按JT/T 200的规定确定,站级指标要求见附录B。 4.4 站址选择 4.4.1 站址宜位于客源相对集中区域,并便于旅客集散。 4.4.2 站址位置应考虑与公交客运站点、出租客运站点、城市轨道站等公共交通衔接,综合客运枢纽应考虑与铁路客运站、港口客运站及民航机场等多种交通运输衔接。 4.4.3 站址应具
13、备给水、排水、供电和通讯等公用工程条件。 4.4.4 站址应避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4.4.5 站址与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及有害物品、危险品等污染源的防护距离,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4.4.6 站址宜方便车辆加注能源。 4.4.7 站址宜预留发展空间。 5 总平面 5.1 一般规定 5.1.1 布局 5.1.1.1 客运站布局应充分利用地形条件。 5.1.1.2 客运站布局应符合紧急状态下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 5.1.2 交通 5.1.2.1 客运站进站口、出站口应满足营运车辆和所在地交通规划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一、二级客运站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別设置,三、四级客运站进站口、出
14、站口宜分別设置; b) 进站口、出站口净宽不应小于4.0m,净高不应小于5.0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2.0m; c) 进站口、出站口与旅客主要进出口之间应有不小于5.0m的安全距离,并设置安全隔离; d) 进站口、出站口与市政道路相关设施边缘、相邻建筑物进出口的距离应符合GB 50352的规定; e) 进站口、出站口与市政干道之间宜设置车辆排队等候的缓冲空间,并应满足驾驶员行车安全视距要求。 5.1.2.2 营运停车场内车辆应分类分区停放,交通宜采取单向行驶路线,避免交叉干扰。 DB43/T 10412015 45.1.2.3 非营运机动车交通组织应与客运站功能流程协调,进出应便于与市政道路衔
15、接。 5.1.2.4 非机动车存放处应连接客运站主要人行道路和市政非机动车道。 5.1.2.5 人行道路应直接连接客运站人行进出口和市政慢行设施;无障碍通道应符合GB 50763的规定。 5.1.3 竖向 5.1.3.1 站场竖向设计应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填挖方、护坡等基础工程量,并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站场和环境的自然景观。 5.1.3.2 场地设计高程应与市政道路合理衔接。 5.1.3.3 有洪水泛滥威胁的场地,场地设计标高应符合GB 50201的规定。 5.1.3.4 场地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场地的地面坡度宜大于或等于0.5%,不应小于0.3%。自然地面坡度大于5.0时宜分成台地
16、,台地连接处应设置挡墙或护坡; b) 停车场的纵横坡度宜结合场地排水设计严格控制。停放车辆的纵向坡度应小于 2.0%,横向坡度应小于3.0%。 5.1.3.5 道路坡度应根据场地条件设计,控制指标见表1。 表1 道路坡度控制指标 单位为% 道路类别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多雪多雾地区最大纵坡 横坡 机动车道 0.3 8.0(L200.0m) 5.0(L200.0m) 1.02.0 非机动车道 0.3 3.0(L50.0m) 2.0(L50.0m) 1.02.0 人行道 0.3 8.0 4.0 1.02.0 注1:L为坡长。 注2: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其坡度应符合GB 5
17、0763的规定。 5.1.4 景观 5.1.4.1 客运站景观宜结合功能需求和场地特征进行设计,与空间序列协调,与环境生态适应,并有利于体现人文关怀。 5.1.4.2 站场景观应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 5.1.4.3 站场绿地率应符合所在地规划指标规定。 5.1.4.4 站前广场绿化宜与其他景观设施相结合,形成引导性的宜人空间。营运停车区绿化宜以灌木为主,避免视线遮挡;周围可合理布置高大乔木,为车辆遮荫,降尘减噪。 5.1.4.5 站场绿化位置和尺寸应满足行车视线和停车净空要求。 5.1.4.6 站场绿地宜根据需要配备浇灌系统,站场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市政排水系统结合,防止场地积水
18、和水土流失。 5.2 站前广场 5.2.1 站前广场宜由人员集散场地、乘降区、社会车辆停车场、人行道路、车行道路及绿化用地等组成。 5.2.2 站前广场应符合无障碍通行要求: a) 站前广场无障碍通道应与市政道路无障碍通道、社会车辆停车场无障碍停车位、主站房无障碍进出口衔接到位; DB43/T 10412015 5 b) 在主要进出口、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停车位等处应设置无障碍指引标识,并根据需求设置信息无障碍设施。 5.2.3 站前广场应符合安全通行要求: a) 人员活动场所与道路、停车场相接处应设置路障设施,人员可以通行,车辆不能越界; b) 人行地面和路面应选用平整、防滑、色彩鲜明的铺装材
19、料,面层防滑应符合JGJ/T 311的规定。 5.2.4 社会车辆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社会车辆停车场设计应符合所在地规划要求,停车位类别和数量应按照所在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设置; b) 社会车辆停车场的位置不应影响旅客的通行,与其他区域应采用绿化带等隔离设施分隔; c) 一、二级客运站应设置不小于机动车停车位数量的2.0%、且不少于2个的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其他客运站应设置不少于1个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 5.2.5 乘降区换乘通道宜设置遮阳避雨设施。 5.2.6 站前广场应预留公交车、出租车等停靠站位置。 5.3 营运停车区 5.3.1 营运停车区宜由营运停车场、备班车区、发车区、到达
20、车区等组成。 5.3.2 营运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营运停车场应按车型分组划分,每组停车数量不宜大于50辆; b) 道路转弯和进出口处,应保证良好视野,弯道内侧的边坡、绿化及建筑物不应影响行车的有效视距,见图1; 图1 停车场进出口视线要求 c) 当车辆穿过建筑物时,通道的净宽不应小于5.5m,净高不应小于5.0m,并设置防撞设施; d) 营运停车场应与周边设施保持合理的使用距离和安全距离; e) 备班车区应与发车区相邻。 5.3.3 发车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发车区的位置应与站房候车厅联系方便,应与停车场分开; b) 站房到发车区之间的站台应有利旅客上下车和客车运转,单侧站台净宽
21、不应小于 2.5m,双侧站台净宽不应小于4.0m;站台应设置雨棚; c) 车辆停靠发车位处应设置安全减速带,车辆停靠站台处应设置防撞设施; d) 一、二级客运站发车区应设置雨棚,其他站级客运站发车区宜设置雨棚,雨棚净高不应小于5.0m; e) 当雨棚设置承重柱时,柱子与站房外墙净距不应小于 3.0m;柱子不应影响旅客通行、行包装卸和行车安全;柱子靠发车位一侧应设置防撞设施; f) 发车区地面应坡向场地排水系统接口,坡度不应小于0.5%; DB43/T 10412015 6g) 发车区的出车通道净宽不宜小于15.0m,不应小于12.0m,并应保持畅通状态。 5.3.4 到达车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3 1041-2015 汽车客运站建设管理导则 1041 2015 汽车 客运站 建设 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