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 4月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植物激素有专门的分泌器官 D值物激素能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答案: C 试题分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起到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故选 C。 考点:植物激素。 点评:基础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的识记。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成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索分别是 (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光照 D光照、食物
2、答案: D 试题分析:森林群落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主要因素是光照,森林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故选 D。 考点: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评:本题相对基础,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过关。 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 “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 “S”型曲线 答案: C 试题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以该 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使该种群的出生
3、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呈现出 “S”型曲线;故错误的选 C。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考查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温度 B阳光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影响海洋植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阳光,不同波长的光穿透能力不同,所以水下不同深度地区光线不同;不同藻类含有的色素不同,可吸收利用不同波长的光,如红光的穿透能力最强,故深一些的水域内生长着
4、红藻;故选 B。 考点:生态因子。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 39只,第二次捕获 34只,其中有标志鼠 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该种群数量可用 N 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 89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 100只 D N 393415 答案: C 试题分析:种群的数量可设为 N,按照数学统计的原理, N:39 34:15,所以 N 39341589(只 );故选 C。 考点:标志重捕法的计算。 点评:本题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计算能力。 在废弃的池塘中
5、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干涸池塘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干涸池塘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 -乔木阶段。答案: D。 考点:群落的演替 点评: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保留有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演替的主要阶段是一样的。 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 “伏季休渔 ”,其目的是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 “赤潮 ”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对待
6、鱼类的捕捞问题上,人们总是希望每年既能捕到较多的鱼,同时又不危及鱼类种群以后的生存,希望能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因此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 “伏季休渔 ”;故选 A. 考点: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应用。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属识记内容,学生容易忽略。 按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 20 40年,美国 40 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年龄结构: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
7、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 越来越小。因此种群的年龄结构能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动态;故选 B。 考点:年龄结构。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同一草原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 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 A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D共生、寄生、竞争
8、、捕食 答案: C 试题分析: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同一草原的羊和牛 ;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侵染的细菌;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故选 C。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在生长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问有直接或
9、间接的营养关 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这表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又具有水平结构;故选 A。 考点:群落的结构。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下列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 B 2007年,安徽省的人口出生率为 12 75%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周围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的入侵,松树种群的死亡率比较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密度 2
10、、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描述的是年龄结构。 B 2007年,安徽省的人口出生率为 12 75%描述的是出生率。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周围形成集群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错误。 D由于微甘菊的入侵,松树种群的死亡率比较高,描述的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某 环境中的种群,其数量变化最可能的是 ( ) A呈 “J”型或 “S”型曲线增长 B增长、波动 C波动、稳定 D增长、下降 答案: C 试题分析:长期生活在某区域中的种群,受各种生态因素的
11、制约,其种群数量已经趋于稳定,但这种稳定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故 C项符合题意。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属于容易题。 某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先呈 “S”形增长后呈 “J”形增长 B先呈 “J”形增长,后呈 “S”形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会保持稳定 D K 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答案: A 试题分析: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后由于食物、空间等生活条件较丰富,往往呈“J”型增长。随着个体数量增多,食物、空间矛盾越来越明显,天敌也在增多,种群增长越来越慢直到达最大值而稳定下来;故错误的选 A。 考点
12、:种群的数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某一区域 M、 N 两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 M、 N 两个种群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 )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 A若曲线不重叠时 M与 N 不存在竞争 B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 b时, M与 N 种间竞争激烈 D M、 N 的数量将呈现 “J”型增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选项中,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 M 与 N 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 B选项中, 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
13、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 D选项中, M、 N 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 “S”型曲线。 C选项中, d 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基本知识必须扎实。 如图是两个动物种群 (N1、 N2)的数量变化,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 N1为捕食者, 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 N2为捕食者, 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 N1为竞争中的胜者, 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 N1、 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从曲线可以看出
14、,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 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 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 N2以 N1为食物。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故选 B。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都无竞争现象 C初生演替需时较长,次生演替需时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 答案: C 试题分析: 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
15、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但不明显。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容易形成森林 ;故选 C。 考点:群落的演替。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 A均匀分布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种群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而均匀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故选 A。 考点:种群数量特征 .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下列哪一个生产或实验过程不能使
16、用吲哚乙酸 ( ) A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使其加快生根 B处理青色的香蕉使其加快变为黄色 C处理去雄的番茄花蕾,获得无子果实 D处理去掉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使其长长一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功能包括: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 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可促进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 4、促进生长; 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故选 B。 考点:生长素的功能。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促进植物果实成熟的激素有 ( ) A生长素和乙烯
17、 B乙烯和赤霉素 C脱落酸和乙烯 D脱落酸和生长索 答案: C 试题分析: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故促进植物果实成熟的激素是脱落酸和乙烯;选 C。 考点:激素的功能。 点评: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 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鼠类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 ) A群落 B种群 C生活环境 D生态系统 答案: A 试题分析: 生命系统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
18、圈。 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选 A。 考点:生命系统的层次。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生长素类似物等植物生长凋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但不可用于 A生产无子番茄 B作除草剂 C解除顶端优势 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 花落果, 4、促进生长,5、高浓 度的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甘肃省 武威 第五 中学 月月 生物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