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639-2010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pdf
《DB41 T 639-2010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 T 639-2010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pdf(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6392010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epidemic focus and disease monitoring 报批稿 2010 - 09 - 10发布 2010 - 11 - 10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41/T 6392010 I 前 言 为使我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野生动物疫病发生时,能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维护生态平衡和公共卫生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GB
2、/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由河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艳芳、刘占军、艾伟昌、邓大军、张光宇、申洁梅、李玉峰。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王冠、常丽若、孙丽峥、赵春生、段右铭、刘保林、李玮等。 DB41/T 6392010 1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野外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监测术语和定义、监测用具、防护措施、监测物种及主要疫源疫病种类、监测区域、方法、强度、内容、结果处理、无害化处理、信息报告及疫情发布。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3、工作。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陆生野生动物 凡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虽然已经短期驯养但野外还存在天然种群的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终生水生的除外)。 2.2 疫源 携带并有可能向人类、饲养动物传播危险性病原体的陆生野生动物。 2.3 疫病 在陆生野生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对陆生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胁或可能传染给人类和饲养动物的传染性疾病。 2.4 重大动物疫情 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发病急、传播迅速,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的情形,包括特别重大动物疫情。 2.5 无害化处理 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处理带有或疑似带有病原体的动物
4、尸体、动物产品或其它物品,达到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原扩散的目的。 3 监测用具 监测人员在进行野外监测时应配备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观鸟单目镜、GPS定位仪、多功能监测采样箱、样品保温箱、照像机等。 DB41/T 6392010 2 4 防护措施 4.1 监测人员野外监测时应了解监测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可能造成的意外采取预防措施;对监测环境中具有危险性的陆生野生动物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4.2 密切接触陆生野生动物的监测人员,每次操作完毕后,应及时清理消毒,废弃物应装入防渗漏的塑料袋内,置于指定地点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4.3 监测人员应进行相关疫病的免疫接种和定期的健康体
5、检。 4.4 特殊防护,监测人员在采样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穿戴或佩戴防护服、医用护目镜、标准手术口罩、可消毒的橡胶手套、胶靴等。 5 监测物种及主要疫源疫病种类 5.1 鸟类 5.1.1 细菌性传染病:巴氏杆菌病(禽霍乱)、肉毒梭菌中毒病、沙门氏杆菌病、结核、丹毒等。 5.1.2 病毒性传染病:禽流感、冠状病毒感染、副粘病毒感染、禽痘、鸭瘟、新城疫等。 5.1.3 衣原体病:禽衣原体病(鸟疫)等。 5.1.4 立克次氏体病:Q热病等。 5.2 兽类 5.2.1 细菌性传染病:鼠疫、猪链球菌病、结核、野兔热、布氏杆菌病、炭疽、巴氏杆菌病等。 5.2.2 病毒性传染病:流感、口蹄疫、副粘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 639-2010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639 2010 陆生 野生动物 疫病 监测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