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1 T 639-2010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347969       资源大小:215.8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1 T 639-2010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pdf

    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6392010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epidemic focus and disease monitoring 报批稿 2010 - 09 - 10发布 2010 - 11 - 10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41/T 6392010 I 前 言 为使我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野生动物疫病发生时,能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维护生态平衡和公共卫生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GB

    2、/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由河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艳芳、刘占军、艾伟昌、邓大军、张光宇、申洁梅、李玉峰。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王冠、常丽若、孙丽峥、赵春生、段右铭、刘保林、李玮等。 DB41/T 6392010 1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野外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监测术语和定义、监测用具、防护措施、监测物种及主要疫源疫病种类、监测区域、方法、强度、内容、结果处理、无害化处理、信息报告及疫情发布。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3、工作。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陆生野生动物 凡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虽然已经短期驯养但野外还存在天然种群的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终生水生的除外)。 2.2 疫源 携带并有可能向人类、饲养动物传播危险性病原体的陆生野生动物。 2.3 疫病 在陆生野生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对陆生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胁或可能传染给人类和饲养动物的传染性疾病。 2.4 重大动物疫情 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发病急、传播迅速,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的情形,包括特别重大动物疫情。 2.5 无害化处理 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处理带有或疑似带有病原体的动物

    4、尸体、动物产品或其它物品,达到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原扩散的目的。 3 监测用具 监测人员在进行野外监测时应配备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观鸟单目镜、GPS定位仪、多功能监测采样箱、样品保温箱、照像机等。 DB41/T 6392010 2 4 防护措施 4.1 监测人员野外监测时应了解监测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可能造成的意外采取预防措施;对监测环境中具有危险性的陆生野生动物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4.2 密切接触陆生野生动物的监测人员,每次操作完毕后,应及时清理消毒,废弃物应装入防渗漏的塑料袋内,置于指定地点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4.3 监测人员应进行相关疫病的免疫接种和定期的健康体

    5、检。 4.4 特殊防护,监测人员在采样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穿戴或佩戴防护服、医用护目镜、标准手术口罩、可消毒的橡胶手套、胶靴等。 5 监测物种及主要疫源疫病种类 5.1 鸟类 5.1.1 细菌性传染病:巴氏杆菌病(禽霍乱)、肉毒梭菌中毒病、沙门氏杆菌病、结核、丹毒等。 5.1.2 病毒性传染病:禽流感、冠状病毒感染、副粘病毒感染、禽痘、鸭瘟、新城疫等。 5.1.3 衣原体病:禽衣原体病(鸟疫)等。 5.1.4 立克次氏体病:Q热病等。 5.2 兽类 5.2.1 细菌性传染病:鼠疫、猪链球菌病、结核、野兔热、布氏杆菌病、炭疽、巴氏杆菌病等。 5.2.2 病毒性传染病:流感、口蹄疫、副粘病

    6、毒感染、汉坦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狂犬病、犬瘟热、猴B病毒感染等。 5.3 其它种类 5.3.1 可引起陆生野生动物发病或死亡的不明原因的疫病。 5.3.2 国家要求监测的其它疫源疫病。 6 监测区域 6.1 监测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域,如:集中繁殖地、越冬地、夜栖地、取食地及迁徙停歇地等。 6.2 监测物种与人和饲养动物密切接触的重点区域。 6.3 曾经发生过重大疫病的区域及周边地区。 7 监测方法 7.1 线路巡查,根据陆生野生动物种类、习性及当地生境特点科学设立巡查线路,定期按线路进行巡查。 7.2 定点观测,在陆生野生动物种群聚集地或迁徙通道设立固定观测点进行定点观测。 7.3 各监测站

    7、应向社会公布监测电话,接到群众报告陆生野生动物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处理。 8 监测强度 一般情况下,7d15d天应进行一次线路巡查或定点观测。必要时,对重点线路的巡查和重点区域 DB41/T 6392010 3 的定点观测应一日一次。紧急情况下,应对重点区域和线路实行24h监控。 9 监测内容 9.1 监测区域内和周边地区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群动态和活动规律。 9.2 监测区域内和周边地区陆生野生动物的发病、非正常死亡情况。 9.3 监测区域内和周边地区陆生野生动物行为异常、外部形态特征异常变化,或种群数量严重波动等异常情况。 9.3.1 鸟类:脚鳞出血、冠出血或发绀、头部水肿;行为异

    8、常、角弓反张、迟钝、闭眼为嗜眠状态、精神萎靡等神经症状;呼吸困难、咳嗽、流鼻涕、羽毛逆立、从鼻口腔漏出多量的水样或黏稠液;排泄白色或绿色水样性下痢;大批急性发病死亡,种群数量波动变化明显等情况。 9.3.2 兽类:精神沉郁、行动缓慢、低头垂尾、嗜睡、发抖、体位异常、运动失调、轻瘫、有攻击行为甚至狂暴、行走时拱背等精神行为反常;口腔粘膜发绀、眼结膜潮红、眼角有多量脓性分泌物;不食、粪便带有脓血、天然孔出血;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咳嗽;口腔粘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大批急性发病死亡,种群数量波动变化明显等情况。 10 监测结果处理 10.1 野外监测人员应在监测工作结束后及时将监测情况和处

    9、置情况填入监测记录表(见附录1)。 10.2 监测站发现陆生野生动物异常情况时,应立即组织两名或两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野外初步诊断;必要时,宜按照规定采集样品及时送检。 10.3 怀疑为重大动物疫情的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部门,由其组织开展取样,同时报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和上级监测管理机构。 10.4 确诊为重大动物疫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协助动物防疫部门对疫情发生地点做好消毒、隔离、封锁等工作。 11 无害化处理 11.1 带有或疑似带有病原体的动物尸体、动物产品或其它物品应进行深埋、焚化、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应防止病原扩散,涉及运输、装卸等环节

    10、要避免洒漏,对运输装卸工具要彻底消毒。 11.2 处理方式 11.2.1 深埋 深埋点应选择地势高燥,远离居民区、水源和交通要道,避开公众视野,清楚标示;坑的覆盖土层厚度应大于1.5m,坑底铺垫生石灰,覆盖土以前再撒一层生石灰。陆生野生动物尸体置于坑中,浇油焚烧,用土覆盖,与周围持平。填土不宜太实,避免尸腐产气造成气泡冒出和液体渗漏。饲料、污染物以及陆生野生动物所产卵等置于坑中,喷洒消毒剂后掩埋。 11.2.2 焚化 根据发生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原则下,采用焚尸炉焚化方法进行。 11.2.3 发酵 饲料、粪便等污染物允许在指定地点密封发酵处理,发酵时间夏季不得少于2个月,冬季不得少于3

    11、个月。 12 监测信息报告及疫情发布 监测信息报告及疫情发布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执行。DB41/T 6392010 29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陆生野生动物疫病野外监测记录表 陆生野生动物疫病野外监测记录表见表A.1。 表A.1 陆生野生动物疫病野外监测记录表 编号: 监测人: 监测日期: 年 月 日 B 编号: 监测人: 监测日期: 年 月 日 监测站点 监测区域 地理坐标 种类 种群数量 种群特征 异常情况记录 症状和数量 现场初步检查结论 是否取样 现场处理情况异常动物处理bc症状 死亡数量 其它异常数量 备注 注:在监测区域内所有监测到的陆生野生动物情况都应填入该表。 a 指种群是否为迁徙以及年龄结构。 b 是否采取消毒、隔离等现场处理措施。 c 对初步检查发现异常的陆生野生动物进行掩埋、焚烧等处理措施。 292DB41/T6392010


    注意事项

    本文(DB41 T 639-2010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amazingpat19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