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1卷带解析).doc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1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1卷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 1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古代, “天 ”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 “天子 ”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 “承天 ”而 “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 “承天 ”而 “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说法中的两
2、者没有必然关系。 D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 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元不仅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A选项正确。 BD中 “消除了 .巩固了 ”的用语过于
3、绝对化, C说法过于片面,所以 BCD均排除掉。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走向联合的欧洲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 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符合材料中 “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的措施,所以选 D。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
4、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指令制约, ABC说法不符合史实。 C说法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内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根据美国 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天赋人权指的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的。但规定 “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其中的 “自由人总数
5、 ”实际上对人的权力划了等级,有了歧视,如此规定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人民主权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 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掉 A。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应该怎么做,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 C选项排除掉。各州平等原则没有在独立宣言中说明和提倡,排除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
6、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常理,自杀是个人的自愿行为,不受法律的过分约束,但该规定明显是限制这一自由的行为,说明 C选项正确。限制自杀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对个人的管制。如果 “崇尚自然法则 ”应该不去自杀,两者逻辑上有矛盾。所以 BD选项排除掉。法律体系的完备的程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 A 选项排除掉。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 “一五 ”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 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
7、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531957 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一五 ”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 D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 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 1959 年至 1961 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
8、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20世纪 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 “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 .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 .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9、5:1甚至 6:1”说明上海作为制作中心但国产的电影却远远低于京津地区,结合上海是半殖民地外国企业交的税远低于民族企业,不难推断 C正确。题目要求问的是原因, AB说法是现象。 D说法说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体现了的应该是上海的比例更高,这不符合题目的比例,所以 D排除掉。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国产电影的区域性分布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 “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
10、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说明当时的大部分读书人认为废除八股,断了自己的生路以此加以阻挠,说明此时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群众缺乏认知,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 A选项 “断送 ”的说法过于武断。 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所以 C说法不准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戊戌变法 据研究, 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便士,而中国是 0.9
11、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 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便士,而中国是 0.94便士 ”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有两方面作用,同时中国小农经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鸦片战争不会使中国棉花的消费量瞬间减少,所以 A不选。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企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所以 B不选。该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
12、高于印度的 , C说法排除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的特点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 “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 “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 ”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的市场,间接说明了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自然
13、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冲击清廷的统治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所以 BCD不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政策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说的 “存天理 ”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 “灭人欲 ”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
14、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 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 “人性善 ”,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 “美德 ”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 “存天理灭人欲 ”。 “本善习远 ”的含义是: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C选项 “非善非恶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 “灭佛 ”。这反
15、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 “灭佛 ”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地位的变化 简答题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 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抗日战争 ”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
16、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 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 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全国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统一 考试 文科 综合 能力 测试 历史 新课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