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元朝行省制度、秦朝郡县制、周朝分封制,因此按时间先后排序,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 “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是利用工人
2、鼓动工潮 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 ”这封家书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梁启超 A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 B对当时国民革命产生的忧惧 C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肯定 D对革命统一战线的否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 “北(洋)军阀末日已到 ”说明这是在国民革命时期; “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 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 ”说明梁启超的这番话重点是对革命的前景感到忧惧。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被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动员起来的新老社会利益集团,在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缺乏表达自身
3、利益要求的合法性渠道,也难以找到可靠固定的集团代言人,于是就发生了间歇性的 参与爆炸 。 按照这种观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 “参与爆炸 ”意义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 “被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动员起来的新老社会利益集团 ,在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合法性渠道 ”可知 AB不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由农民阶级领导并发动,而不是代表新的阶级力量; C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统治; D不对,五四运动在时间上晚于辛亥革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4、 辛亥革命的性质。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说过: “他们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敬,他们看到大国是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的,于是力求与这些国家并立。由于资源缺乏,技术落后,他们不能不采用比古代暴君希律王(希律王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暴君)更加毒辣的手段。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他们 ”主要是指德国 B “大国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 ”指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 “这些国家 ”主要指英美苏等欧洲强国 D “更加毒辣的手段 ”是指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不对,符合题干中所学特征的在历史上并不是只有德国; B 不对,法兰西第一共 和国在法国大革命中建立,因传播了民主思想而受到尊敬;
5、C不对,美国地处美洲,并非欧洲强国;结合所学,作者所指的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灭绝人性的暴行。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著名学者徐中约的代表作中国近代史第二十三章的标题为: “国民政府:挑战重重的十年, 19281937” 。下列选项对其标题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必须应对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C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D中共的不断壮大成为国民政府的最大威胁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281937” 年,中国时局由国共内战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日本不断侵华,成为国民政府的最大威胁,因此 D项对标题的解读不正确
6、。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940年 9月 7日,蒋介石下令 “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 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材料主要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 1938年 10月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D不对,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存在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差异;题干中蒋介石下令 “加强敌后游击战 ”说明 B不对,因此选
7、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 “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 ”。材料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最终上海失守,不是受到威胁; B是在华北地区,地理位置不对; D也不对,人民解放军此时已经渡过长江,先后解放南京、上海及武汉,与题干不符; C符合题意,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江以北地区,为此后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及武汉等地奠定基础。
8、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20世纪 30、 40年代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息息相关,对下表变迁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时间 1931年 11月 1935年 11月 1936年 6月 1937年 1月 1947年春 1949年 3月 驻地 江西瑞金 陕北瓦窑堡 陕西保安 陕西延安 河北西柏坡 北平 A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胜利 B见证了国共两党对峙 合作 对峙的历程 C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D中共的工作重心出现了两次重大转移 答案: D 试题分析:革命年代中共的工作重心出现了两次重大转移,第一次是指 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
9、东等人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第二次是指 1949年春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从材料时间看,不能论证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因此 D 理解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2013年 3月 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二战后东京审判时说: “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 ”战时日本领导人 “是根据联合国一侧战胜国判断被定罪 ”。这一说法 A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二战作出总结 B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二战后的
10、国际秩序 C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D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答案: B 试题分析:安倍的言论是企图否定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审判的东京审判。东京审判是世界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正义审判,安倍的言行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这说明日本国内极右势力的强大和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值得世人警惕。 故应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孙中山说: “前代革命 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下
11、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干革命全新内容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其思想体系体现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答案: C 试题分析: “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 ”说明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 AD解读正确; “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说明 B解读正确; C解 读不正确,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 “国 ”字的传统写法是 “保 谔 教旃 奈南字小肮 弊
12、秩瓷倭艘坏悖 谥惺歉觥巴酢弊郑 础 搿保欢 梁锩 笕从钟腥私 肮 毙次 瘛保 谥惺歉觥懊瘛弊帧粤酱涡薷乃 泶锏牟煌 澹 斫庹 返氖 /p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 “国 ”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要求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只是太平天国的国王,没有推翻清政府,要励精图治;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的 “国 ”字口中是个 “王 ”字,
13、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 “国 ”字口中是个 “民 ”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 民的思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列强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 恩格斯所说的 “这次战争 ”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
14、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加强资本输出,在中国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A 地方享有自治权 B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C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 D封建专制主义加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 D不对,行省制度
15、作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专制皇权问题; AC不对,元朝行省长官虽然权力很大,但仍然受中央节制,中央集权仍有加强,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下面是在研究性学习中上高二中高三文科班学生搜集资料做的一张表。对表中 “大臣 ”的职能反映出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10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16、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D.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内阁制度。当时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反映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 B反映的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后果; D与题干不符;明朝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7、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 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据此,这位 “上 ”应该是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元世祖 D明太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为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 1380)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 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18、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以期 “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废除丞相。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 “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 A为民众获得直接民主提供了重要保障 B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 C是无视能力差异的国家管理模式 D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 而治的特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
19、等者。 ”表明柏拉图对雅典直接民主政治持批评态度,认为容易导致无政府状态,无视人们的政治素养等方面的差异。 ABD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德 耶林罗马法的精神中说 “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所强调的罗马法的主要作用在于 A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 C立法保障了民主制度 D民法大全的编订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答案:
20、 C 试题分析: “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说明作者是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 响,即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民主、法治的进程, AD不属于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B也与题干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古代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 ”能够得出符合材料并与材料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A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古罗马的法律原则 C中国古代科举制 D权利法案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民主是为了保障契约的有效运行,而不是契约精神本身; C不对,中国古代科举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西省 上高二 中高 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