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
《2012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到: “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粗糙体制 ”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 B “粗糙体制 ”“精致体制 ”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 C “粗糙体制 ”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D “粗糙体制 ”和 “精致体制 ”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 C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 “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
2、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 C 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与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 ( ) A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 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 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 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 答案: A 英国文学家菲尔丁( 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说: “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
3、因是( )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答案: C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 ”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 )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B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 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答案: D 伯恩斯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
4、 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以下言论不能支持这一看法的是 ( ) A以德治国 B克己复礼 C民贵君轻 D独尊儒术 答案: D 1918年陈独秀撰文严历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转变的原因是 (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 B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 “唐宋变革说 ”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 “近世 ”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商品货币在经济
5、中影响增大 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 B C D 答案: B 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 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 A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
6、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 就。那么中国之外的 夷务 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答案: B 有学者认为,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以下属于传导型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答案: C 1970 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的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
7、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 ( ) A美国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答案: C “摇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亲世禄制 D八股取士 答案: D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 ) A要在法
8、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答案: A 剑桥中国史写道 :“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 ( )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答案: D 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招致明太祖对孟子不满的话最有可能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C非
9、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 伯夷也 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答案: B 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 “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 ”,地方无力,导致 “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 ”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的是( ) A西晋五胡乱华 B中唐安史之乱 C北宋靖康之变 D清末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C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 ”这主要说明 ( )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
10、中的重要因素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C 邮票可以反映历史,也是设计者所处时代和设计者本人思想认识的反映。该图 1942年 7月 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 邮票上的人物 Sun YatSen 和 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 “国父 ” 邮票设计者将 “民族、民权、民生 ”与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国曾经追求过 “美国 式 ”民主 邮票突出 “抗战建国 ”反映了当时中美两国有共同的利益和要求 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
11、图是因为台湾已经回归中国 A B C D 答案: C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指中共 引者)在 1922年和 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 A 1922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是正确的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 “最后的决裂 ”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答案: B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 “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 A小农经济是中
12、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答案: A 人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 “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 C 有人认为: “民国成立后,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 ”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 A辛亥革命成果
13、被袁世凯窃取 B民主思想未对民众产生影响 C 传统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D各省对共和政体并不认同 答案: C 人们在研究历史时,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所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的角度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
14、侵略战争 答案: C “玛丽安 ”是法国的标志,但在历史上她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法国大革命时期, “战斗的玛丽安 ”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 1880 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 20 世纪 40 年代,玛丽安被诬蔑为 “厚颜无耻的妓女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玛丽安是 ( ) A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 B法国民族的象征 C法国贵族的代表 D法国女性的代表 答案: A 下列言论一语道破美国两党制实质的是 ( ) A杰弗逊说: “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 ” B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党派精神是 “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 ” C一
15、个政客说: “在一个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一个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在一个不确定的选区,我是一个确定的人 ” D菲迪南德 伦德伯格在富豪和超级富豪中指出 :“两党只是同一个钱币在正反两面 ” 答案: D 有人说,罗马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就罗马帝国辉煌并给后世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又设 置了埋葬罗马帝国的陷阱。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评价正确的是( ) 它适用于罗马帝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巩固政权并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近代欧洲许多国家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 它毕竟是一部维护与巩固奴隶制的法典,保护的是罗马奴隶主的利益 广大奴隶、平民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财富和权利,在统治
16、后期它导致帝国危机并走向灭亡 A B C D 答案: A “历史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玩一点小的噱头,将几千年中国乡村权力格局翻过来的革命,居然在这样一个俄国式的名词下进行的,尽管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 ”材料中所说的革命发生在( ) A广东革命根据地 B苏区 C敌后抗日根据地 D解放区 答案: B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对此某学生提出: “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 ”对上述观点最合 适的理解是 ( ) A教科书
17、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 “一家之言 ”,结论不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 ,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该学生对 “农民阶级 ”这一概念理解片面 ,结论错误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答案: C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这表明格雷斯顿 (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答案: C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 “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
18、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 ” 这里的他们是指 ( ) 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B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C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D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答案: D 德国历史学家曼沸德罗 -马伊在其著作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中写道 :“1848年 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某些人来说 ,这是一个救世福音 ,对另一些人 ,它则是一个魔鬼学说 ;它的作者被当成救世主加以欢呼 ,或者被当成人类的害虫加以谩骂 ”导致 “某些人 ” 和 “另一些人 ”看法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评价角度不同 B阶级立场不同 C知识层次不同 D理论依据不同 答案:
19、B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 “在 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 “集体亮相 ”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占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答案: C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 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 ”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 ) A法国、德国 B德国、日本 C英国、法国 D英国、美国 答案: D 17世
20、纪中期,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双方的三次战争 ,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但到 19世纪40年代末,英国却废除了航海条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B英荷关系的改善 C英国殖民重心由北美转移到亚洲 D英国实力的衰落 答案: A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 蛭 懊褡宓牡谝淮畏此际窃谘黄 秸 螅 钍虏蝗缛耍 挥醒 傲椒 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五四 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是 何以在大胜利中又大失误。 ”其中的 “第三次反思 ”是在 ( ) A解放战争胜利后 B大跃进运动后 C 五计划完成后 D “文化大革命 ”后 答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陕西省 宝鸡 中学 高三第 四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