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克已复礼 C为政以德 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的礼制思想强调维护社会等级,即上下尊卑的社会地位不可改变也不能僭越(跨越),故孔子主张 “克已复礼是为仁 ”,即在孔子看来维护礼制也是 “仁 ”的一种体现,答案:选 B, A C D三项内涵与上述主旨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 点评:孔子是
2、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思想方面,他创立了儒家学说,长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上他强调要恢复和整顿社会秩序,为挽救奴隶制的衰败而积极奔走呼号;在教育方面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蔡元培曾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于 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 “ 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史上 最显著的一个例证。 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 ”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 A都提倡吸收外来文明 B指导思想皆为理
3、性主义 C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 D都主张古典文明的复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共同点,结合所学不难判断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复兴古典文明而非提倡吸收外来文明, A B D三项不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个人摆脱封建思想和礼教对人的极端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这是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所以 C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
4、的拯 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 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这篇文章应发表于( )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说
5、明毛泽东正确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进程,该文出自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 主义论,答案:选 C,A B D三项时间特征与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不符。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高考对毛泽东思想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几个知识点上,这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闪光性的地方,同时也是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应用中国实践的具体表现,对此必须牢记和加以深刻体会。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此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造成 “西
6、学 ”与 “中学 ”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 “西学 ”涌入中国 B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 “中学 ”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 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 ”其背后发生的根源在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而不得不向西方探求强国御辱之道,因此在此过程中 “西学 ”地位在中国日益上升,所以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答案:选 C, A B D三项时期发
7、生的重要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历程 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 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 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 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根本原因问题。 汉武帝 “独尊儒术 ”、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革命先师、袁世凯 “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中 “打倒孔家店 ”、 “文革 ”中的 “批林批孔 ”、当前的 “孔子热 ”,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
8、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 “命运 ”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B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明孔子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发生改变,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重新解读和构造孔子的思想体系,它凸显了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所以备选项中只有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强调是历史学的时代性特点,答案:选 A,B C D三项与上述特征不符。 考点:儒家思想的影响
9、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高考对儒家思想考查比较频繁,近年来,随着中国内地国学热的兴起和世界各地相继设立孔子学院,儒家思想对当 今社会产生了越发重要的作用。今后高考的命题方向可能会朝此方向集中。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三大理论,这三大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在哪些会议上( )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 C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六大 D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
10、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三大理论分别在十五大、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所以答案:选 A,B C D三项组合不符合史实。 考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
11、治模式的 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 -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 -既具有市场导向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 -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 -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举措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民族资产阶级并未掌握国家实权,中华民国也不具有权威整合能力,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 B项说法错误, A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 考点:
12、辛亥革命 点评:材料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局限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没有唤醒广大民众的觉醒和积极参与; 没有完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尤其是没有进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 “个从崇拜 ”、“计划经济体制 ”和 “所有制崇拜 ”,其中冲破 “计划经济崇拜 ”的关键事件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中共十四大召开 C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中共十五大召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会上明确提出
1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冲破了对 “计划经济崇拜 ”观念,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理论的提出无关。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仔细体会这几句话的含义便会发现邓小平清楚地表达了市场经济仅仅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而与政治意识形态没有关系,这就打破了原有的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英国广播公司( B、 B、 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
14、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 “大国雄心 ”的展示,因为 “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国以来中国的国防科技实力和空间探测能力不断增强,先进科技的发展依托的是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更是国家综合实力 的重要展示,但中国目前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科技大国在某些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但总体而言仍旧处发展
15、中国家的水平,答案:选 B, A C D 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实。 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点评: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这是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防科技所取得重大成就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所 产生影响的系统总结,这应该成为我们必须牢固掌握的话语。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 “时间就是金钱 ”,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 “慢 ”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
16、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 “慢 ”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 B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C违背了历史潮流 D体现了现代人文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慢 ”式生活理念体现的是对工业文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反思,这也说明工业文明带来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存在极大的弊端,即人们过度追求金钱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忽视了家人和亲情,所以 “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 ” 体现了现代人文主义的内涵,答案:选 D, A B C 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现代人文主义
17、 点评:新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尊重人性,理论基础是人性论。关注的是人的潜能,感官和感情的欢乐和痛苦,最重要是人的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在此不会只去颂 扬人性的高贵与完美,也不会说什么: ”人是万物的尺度 ”之类的夸大言语。但会称赞人的价值与尊严,也会以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来对待财富和享乐。坚决反对犬儒学派,怀疑论学派,苦行主义,禁欲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主张的 ”无意识 ”行动艺术。 “1978年春天, 27多万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做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 科学的春天 ”。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
1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 “211工程 ”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众多学子能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得益于高考制度的恢复,而高考制度的恢复与邓小平复出与科学指导有密切关系,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点评:高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主要侧重于对不同时期教育发展所呈现的特征方面: 1949年 -1965年,这是人民教育的奠基阶段,此时中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文革十年,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尤其是高考招
19、生考试制度的废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复兴和大发展的阶段。 罗素说: “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 ”这句话中 “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 ”指的是( ) A相对论 B生物进化论 C量子力学 D经典力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 度较低,十七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世界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出现的时间与十七世纪不符。 考点: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点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在文艺复兴以后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也极大地解放了人
20、类的思想。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平时学习中必须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1901年,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里描绘了世纪之交中国社会 “穹古以来祖宗遗传、深顽厚锢之根据地,遂渐渐摧落失陷,而全国民族,亦遂不得不经营惨淡跋涉苦辛而 就于过渡之道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全国民族,亦遂不得不经营惨淡跋涉苦辛而就于过渡之道 ”说明中国人民正处于深重的灾难当中,再结合材料中的时
21、间特征 “1901年 ”可知梁启超评价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给中国带来的深重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答案:选 B, A C D三项发生的时间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合。 考点: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 点评:康有为、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标志着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由器物文明开始深入到制度文明的层面。但是他们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时却给了他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阻力,但也表明其力量的弱小和软弱。 他们认为,三纲五常 “别尊卑、明贵贱 ”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22、都是 “奴隶之道德 ”,与时代的潮流格格不入,与民主共和 “绝对不可相容 ”。下 列对 “他们 ”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A “他们 ”是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B “他们 ”是康梁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 C “他们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三权分立 D “他们 ”是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民主与科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三纲五常 “别尊卑、明贵贱 ”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与时代的潮流格格不入,与民主共和 “绝对不可相容 ”说明此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落后于时代,而且也是阻碍民主
23、共和制度 在中国的实行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观点,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主张与上述特征不符。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本题的考查思路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C ) A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B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D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辽宁省 朝阳县 高级中学 上学 期末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