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人们的赞誉。追根溯源,下列各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 ”可以看出,中国人特别珍视血缘关系,故选 B。 A项是西周时期的得放政治体制; C项是秦朝以后实行的政治制度; D项是隋唐以后实行的选官制度制度。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2、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大的是 A割让大片领土 B清政府巨额的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答案: D 试题分析:马关条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时代背景下签订的,内容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影响最大。故选 D。 C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要求; AB两项对民族工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马关条约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
3、的要求。自 16世纪以来,西方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了数次变化: 16到 18世纪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侵略的主要的方式暴力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 出为辅的阶段。 义和团的 “扶清灭洋 ”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 A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B具有明显爱国性质,是彻底反帝的 C对 “清政府 ”和 “中国 ”区别不清 D没有区分清楚外来侵略和外来文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义和团其 “灭洋 ”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就是不分外国侵略和外来文明全部加以否定和排斥,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4、。故选 D。 A 项错误,扶清灭洋对帝国主义的目的非常清楚; B 项错误,既要看到反帝的一面,同时要看到落后的一面。 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义和团 口号当中的笼统排外的内容。 考点:义和团运动 点评: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动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义和团运动常考的知识点就两个:一个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一个是对义和团运动口号的的理解,体现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 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历程的史诗,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箫湘(指湖南)直进 ”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答案: C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题干信息:工农革命、匡庐、湖南,分析,主要发生的地点在这两地,因此是 C项秋收起义。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中称国民革命军而不是工农革命军,材料中描述的是胜利的情景而第五次 “围剿 ”是失利,中国的工农红军长征都不是胜利的进军,均与题干不符。 考点:秋收起义 点评:秋收起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屠杀,举行的革命暴动。进攻的目标是大城市长沙,由于敌强我弱,受到很大的挫折。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决定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特殊国情 B共产国际的指示 C毛泽
6、东思想 D苏俄的革命经验 答案: A 试题分析:决定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国情,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而敌人在城市的力量比较强大,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选 A。 BCD都未指出中国的国情,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点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 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 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英法联军
7、 D美国军队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知识点。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故选 C。俄国在这次战争中扮演 “调停人 ”的角色,却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A项日军未参与, D只说了一个方,因此 ABD均错。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点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闯进北京,火烧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马克思称为强盗式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的范围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明显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由沿海开始向内地发展。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某课题组在探究 “社会主义运动 ”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
8、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答案: D 试题 分析: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因此 D项错误,故选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 ABC 三项说法均正确。 考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点评:在 19世纪以后,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各国的独立的进行发展到各国的联合,另一个方
9、面各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党,纷纷走向了合法的斗争的舞台。巴黎公社和 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突出的事件。 “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 ”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 A “一国两制 ”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诗歌中的最后一句话 “振兴中华同尽责 ”,这体现了海外华人愿意与两岸同胞一起为振兴中华、实现统一贡献力量,故答案:为 C项。 AB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点评:此题
10、实际上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深受美国的压迫与剥削 C苏联威胁日益严重 D法国与西德已开始和解 答案: A 试题分析: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还是其自身经济发展。故选 A。苏美 “冷战 ”的外部环境也是诱因,但不是主要 原因。因此 BC 错误; D项是西欧走向联合的条件。 考点:欧洲一体化进程 点评:欧洲一体化是区域经
11、济政治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在二战结束后,欧洲联合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发展到现在是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建设需要特别关注。除欧洲一体化进程外,美洲的区域集团化、亚洲的区域集团化也需要了解。 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60周年,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庆祝大会上提出“60年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这里的 “创举 ”是指 A民族聚居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自决制度 D内地与内蒙古对口支援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看
12、出这是指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 B。 AC 项是迷惑项,无实际意义; D项并非内蒙古自治区一开始就实行的制度,而是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大规模实行的制度。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在战争时期即以萌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20世纪 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说: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这句话主要是指 A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13、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时间 70年代和 内容 “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可以看出这是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 B。 A项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 CD项是在 1972年,和材料信息 “联合国历史上 ”无关。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点评: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得到恢复,说明中国进一步融入到国际社会,反映了美国等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除此之外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取得的其它的外交的突破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
14、化等也需要掌握。 2003年 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战争,推行 “坦克式的民主和自由 ”,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 A唯一的超级大国 B多极世界的一员 C欧盟外交的代表 D两极世界的一极 答案: A 试题分析: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故选 A。 B项与材料 “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战争 ”等信息不符; C项明显与材料无关; D项错误,两极格局是在 20世纪 90年代结束。 考点:当今国际局势 点评: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起世界的霸权,到处推行扩张政策。但是随着多极力量的出现,美国越来越难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和平与发
15、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在冷战结束后这一主题更是明显,但是世界还不太平,各种极端势力还威胁这世界的和平,总的来看,当今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这便是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 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闻此诗者无不痛哭流涕。与该诗直接有关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时政热点 “台湾问题 ”,近代台湾被日本割占是 1895年马关条约。正确答案:为 C。 A项在领土问题上体现的是香港问题; B项签订的条约并未涉及到台湾的领土问题,但是涉及到台湾地区的通商口
16、岸开放;D项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确立。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中割台湾岛给日本,允许投资设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 主的转变 ,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日本获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在该条约签订后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需要掌握。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其中, “煮豆燃萁 ”是指 A北伐失利 B
17、永安建制 C安庆保卫战失利 D天京变乱 答案: D 试题分析: “煮豆燃萁 ”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内部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故选 D 项。A 项北伐战争是说的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B 项是项建立了太平天国的一些制度。C项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反对清政府围剿的斗争,三者均体现不出内斗的内容。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运动在天京事变后出现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局面。洪秀全提拔年轻将领李秀成、陈玉成作为后期军事领袖。陈玉成 1862年被俘杀害,李秀成带兵攻打到上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但总的看来,军事上的暂时的胜利难掩衰退的局面。与此相关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其他的重要历
18、史史实也需要把握 “皇帝 ”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秦朝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是皇帝制度的开始。故选 A。 BCD 三项均不是最先使用皇帝称号的帝王。 考点:皇帝制度 点评: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之一。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是其主要的特征。皇帝制度产生后,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的加强。与此相关的,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
19、 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 个体导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雅典的地理环境适宜航海和对外贸易,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有利于推动雅典民主制的发展。此处强调的是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选 A。 BC 说法明显极端; D项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的。 考点:古希腊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评:古希腊三面环水多山阻隔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实行公民集体参政,有利于希腊发展工商业,
20、工商业奴隶主实力的壮大有利于雅典民主制的建立,此外,也培养了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B维系帝国的需要 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D外来移民的需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开端。该法律规定了维护私有财产的内容,实质上是维护贵族利益的,是为了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故选 C。 A明显错误;成文法出现时是在共和制 时期, B项错误;适应外来移民的需要是在帝国时期,卡拉卡拉敕令反映了这种需要。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最初是习惯法,共和国时期制定十二铜表法作为成文法的开端,到了公元 212年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海南 琼海 中学 高一上 质量 监测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