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一 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国语 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 “将耕于齐 ”,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封建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以及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范、中行氏的子孙到了齐国之后使用牛耕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材料并未指出因为这些人的反对而放弃牛耕,因此 C项不正确;虽然材料表面上体现出晋国出现牛耕而齐国未出现,
2、但实际上并没有指出范、中行氏的子孙所在具体的地点,因此无法依据这一点简单的得出 B项的结论;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一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牛耕,而一些地区还未出现,因此可以得出牛耕技术还不普遍的结论, D 项正确; A 项虽然表述上并无错误,但 D项更符合材料体现出的两地差异, 因此不选 A项。 考点:牛耕的出现 点评:春秋时期,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本考点还可以用下面的题目考查:考古发现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其时代为春秋。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司马牛,字子耕。这些现象反映 A春秋时期牛作为重要畜力用于耕作 B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 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已不拘小节 D春秋时期
3、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 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 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支持 C突出了企业家们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干 “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可知此处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对海外扩张的需求。 A、B、 C均与材料不符,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 “
4、寻金热 ”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产生并初步发展。作为商品交换的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 “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其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 “光荣革命 ” D工业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新航路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 B项符合题意; A、 C两项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
5、 D 项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与题干材料中 “开始于 ”不符,故排除。 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 点评: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西方列强的实力,加快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步伐,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500年至 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 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 ”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A市场因素 B军事因素 C技术因素 D政治因素 答案:
6、 A 试题分析:从题干看,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说明占有了较多的市场,故 A 项正确。 考点:欧洲的崛起 点评: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亚非美洲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推动欧洲率先向近代社会过渡。本考点还可以这样考查: “1500年至 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 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 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不能佐证这一观战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说: “荷兰人摆脱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7、早期盛行的传统而奉行一种势必在近代推广的原则。中世纪商人一般都企图从单位商品中谋取最大利润 因而他们偏爱高档品。荷兰人从根本上转向大众产品,他们在日趋增多的活动次数中,靠扩大销售数量的办法努力增值利润。 ”荷兰商人热衷于大众消费品贸易的历史前提是 A荷兰航海业的发达促进了 贸易的繁盛 B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 D荷兰人更加具有面向市场的盈利观念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反映的信息, “中世纪商人一般都企图从单位商品中谋取最大利润 因而他们偏爱高档品。荷兰人从根本上转向大众产品 ”,这种转变的历史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故选
8、 C。 考点:荷兰的殖民扩张 点评: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荷兰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贩运世界各地的商品,有 “海上马车夫 ”之称。 从 19世纪 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 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 0 9%的 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 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 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 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的产生。 “
9、巨型企业 ”体现生产集中,而 “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 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 “军国主义 ”“轻重工业比例 ”在材料信息中未能体现,排除 A、 D两项;蒸汽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属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能源革新,排除 B项。答案:为 C项。 考点:垄断组织的出现 点评: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垄断的 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
10、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16世纪西班牙曾经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B美洲白银的大量输入 C政府滥发纸币 D与荷兰、英国的商业竞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进行了殖民掠夺,大量贵金属流入西班牙,引发了价格革命,出现了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现象。故选 B。 考点:价格革命 点评: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
11、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他们既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价格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 “上天赋予人以光荣的职能,使他能以聪明才智大量提高自然的生产,并以尽可能小的劳力支出将它们造成舒适的、雅致的器物 这一状况是不可否认的工厂制的基础。 ”安德鲁 伍尔所说的 “工厂制的基础 ”指的是 A资金 B技术 C机器 D市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从材料中 “以尽可能小的劳力支出将它们造成舒适的、雅致的器物 ”可知该 “器物 ”节省劳力,可排除 A、 D两项;从手工工场向工厂制过渡过
12、程中,由于机器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 C项最佳。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以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工厂制的特点是: (1)机械动力替代了人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市场范围迅速扩大; (3)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按产品或工艺分成了生产车间、工段和班组,出现了职能化组织结构。 费尔南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 “( 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 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
13、有停止过 ”。下列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可知工业革命开展,圈地运动发生在 14、 15世纪, 排除 A项; B项说法不正确; 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腐败问题。工业革命的开展,造成贫富差距拉大,故 D正确。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重点,新课标高考尤其关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还应结合中国近代史部分,了解工业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 “公
14、共安全 ”问题, 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 3公里时,乡间不超过 6公里小时;还必须有一人打着红旗在前面带路。因此又被称为 “红旗法案 ”,该法案在 1896年被废除。 “红旗法案 ”的实施 A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B阻碍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 C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 D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解。题干时间是 1865年,此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 A、 B都不对;材料主要说明由于 “公共安全 ”以法案来限制机动车的时速,它阻碍了新兴工业的发展,但并不能说
15、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上院,故 C项错误。本题选 D。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 点评:还可以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 资本 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劳动力 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技术 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市场 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原料 -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19 世纪初 )等于在世界大洋上开通了 直达火车 ,使欧洲人的活动从内海迈向远洋,开始了真正的全球时代。 ”材料评论的是哪一技术的应用 A采矿技术 B蒸汽技术 C电力技术 D无线通讯技术
16、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在世 界大洋上开通了 直达火车 ”这一关键信息,可判断是轮船的出现,轮船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是蒸汽技术的应用。故选 B。 A与 “直达火车 ”不符; C、 D分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题干时间 “19世纪初 ”不符。 考点: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点评: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逐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类社会先后在 18 世纪中期进入 “蒸汽时代 ”, 19 世纪晚期步入 “电气时代 ”,20世纪末跨入 “信息时代 ”。 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 “17、 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 印度纺织品
17、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 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 17、 18世纪时,英国执行贸易保护主义,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竞争力增强,采取贸易自由政策。但 “印度 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 ”。说明了英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取决于国家利益。 考点:英国的
18、崛起和贸易政策 点评:高考都很重视对 “大国崛起 ”问题的考查。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 “17世纪,英国 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 ”英国 “抢占了先机 ”和 “傲视全球 ”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 的工业国 D.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1870年以后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
19、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兴起于重工业 D电力的广泛使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 “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描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处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正确选项是 A。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轻纺工业领域,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重化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并未真
20、正结合,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潮盛行,第二次工业革 命产生了垄断组织,使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 “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 ”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 B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 C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 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中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汤因比反对将某个文明当作中心,并认为比其他文明优越,对应备选项, B、 D 两项曲解作者本意, A 项不是材料所指。作者强调
21、人类不同文明的平等地位,故 C 项正 确。 考点:文明史观 点评: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 500 年一书中这样描述: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 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
22、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意图的是 A在资本主义为主体的体系下,人类各个文明逐渐被纳入了统一的整体 B新航路的开辟给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C新开路开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的灾难是作者要强调的主旨 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由材料信息可知,黄邦和认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不同文化日益融合;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故 A、 B、 D 表述正确; C项是消极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点评: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23、同时又是殖民掠夺之路。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 “商业革命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 民扩张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15021505 年,阿拉伯商船在印度洋的香料运载量从平均每年的 350 万磅,骤减为不足 100万磅。威尼斯商人于 1504年再次驾驶商船前往贝鲁特和亚历山大购货时,突然发现市场上竟然没有香料出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葡萄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B西班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C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地中海的香料贸易 D印度半岛战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吉林省 吉林市 十二 中高 月考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