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北京东城区(南片)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北京东城区(南片)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北京东城区(南片)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北京东城区(南片)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下三幅图在当今世界许多城市中随处可见。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 D经济全球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在世界各地的肯德基、麦当劳是随处可见,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使世界经济走向体系化、制度化。故 A、 B、 C三项与材料中的当今世界现象不符。选 D。 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
2、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该主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是 A宣扬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B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C实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入政治改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主编以卷心菜比喻苏联,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向不对,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A、 C两项都是改革脱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表现;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B。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戈
3、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说: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他们今天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须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调节农业生产 C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罗斯福认识到要使工人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才能刺激消费,保证工厂和农场的运作。 A项是为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B项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 D项与新政措施不符,故选 C。 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1929年 -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假如你是
4、当时纽约的一位市民,你最有可能的感受是 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 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 C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 D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工人大量失业,物价下跌,社会危机加深;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故本题选 B。 考点: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表现。 20世纪 30年代初,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 “它 ”是指苏联的 A农业集体化道路
5、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 20世纪 30年代初,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解决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 1933年美国罗斯福推行新政,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以应对经济危机。而同时期的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工业化迅速发展。故 “它行得通 ”,对美国来说指罗斯福新政,对苏联来说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 D。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 强攻 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
6、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 化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列宁 ”, “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 ”等词可以判断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曾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直接途径。 C、 D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 B。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886年 8月 7日发表的租界见闻明确指出: “近十年来,上海巨变,成为东方第一商埠。 ”下列现象属于当时 “巨变 ”内容之一的是 A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B新式婚礼开始举行 C申报被市民争相传 阅 D握手成为常见的礼节 答案: C 试题分析
7、:材料提供的上海巨变的时间是 1886年之前的十多年。 A项是 1896年,上海徐园 “又一村 ”放映的西洋影戏。 B 项是清末民初; D 项是民国成立后,握手、鞠躬成为常见礼节; C项申报创办于 1872年。故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 “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8、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上海各家报纸对西式跳舞的发出了认同的评论。根据材料中 “首次 ”、 “上海报纸 ”等信息词,可以判断出 A、 B与材料不符;材料中评论是对西方舞会和中国庙会的对比评价,并没有提到二者的融合问题;故 C项不符合材料。故选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依据所学,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1881年的唐胥铁路。本题学生容易混淆的是 C项;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
9、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故选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进步。 小麦低产区树起红旗:郓城县宜路乡出现了 3540斤高产纪录、广东穷山出奇迹:一亩种稻六万斤、第一颗甘薯大卫星:浏阳亩产了五十六万多斤 人民日报的上述报道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三大改造 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出现了浮夸风为主要表现的 “左 ”倾错误,依据所学,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的 “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故题中这种现象出现在大跃进时期。选 B。 考点: 20世纪 5
10、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表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方面是 A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内容。依据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是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故选 A。 B项说法错误; C项属于农村政治改革; D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标志属
11、于全球性经济组织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 A 项是亚太经合组织, C 是东南亚国家联盟, D 是欧盟 ,这三个组织都是区域性组织; B 项是世界银行,属于全球性经济组织。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APEC的成员国是 A亚洲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西方国家 D环太平洋国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亚太经合组织是当前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目前有 21个国家和地区;地跨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遍布环太平洋地区。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
12、盟的成立标志着 A欧洲已经实现了经济政治的一体化 B欧元已成为欧洲单一流通的货币 C欧盟的经济、政治势力已超过美国 D欧洲一体化的内容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故选 D。 A项错在 “已经实现 ”; B项欧元是欧洲统一货币,而不是 “单一 ”流通的货币; C项说法错误。 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联合国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 关贸总协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二战后形
13、成的调整世界经济金融的组织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整世界经济贸易的组织是关贸总协定;这三个组织被称为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故选 C。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形成于 A 20世纪 80年代中期 B 20世纪 80年代末期 C 20世纪 90年代中期 D 20世纪 90年代末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到 20世纪 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 -沿海开发城市 -沿海经济开发区 -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故选 C。 考点: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4、1978年我国的城市数量为 193个,1997年为 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表现为中小城市的数量增加。故选 B。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文化由穿得暖到时尚、个性,由封闭走向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港台
15、、欧美等文化传播的影响 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 21世纪初。故排除 ,选 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依据所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B
16、。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扰,勒价停市。 ”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商向中国企业提供新技术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力量薄弱 C官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D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束缚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洋商 百计阻扰 ”,可以判断出我国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故选 D。根据材料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 ”可以看出 A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B、 C两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的历史地位。 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直接
17、原因是 A西方科技的传播 B重商思潮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改良思想的推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自然经济的不断瓦解;二是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三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本题选 C。 考点: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都城纪胜描写都城临安: “买卖关扑,酒 楼歌馆,直致四鼓 (四更 )方静,而五鼓 (五更 )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这表明在宋代 A坊市界限明显 B抑商政策松动 C城市政治功能增强 D商业活动不再由官府监管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宋代都城的商业活动 “四更方静,五更朝马
18、将动 ,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由此可以判断宋代商业突破了时间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A项说的是商业严格的空间限制,与宋代商业发展不符;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故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都城经济发展,故C项与材料不符;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包括 商业市镇兴起 纸币出现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商帮形成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依据所学,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故排除 ,选 B。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明清商业。 明代中期以后
19、,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中超过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私营作坊技术水平高 B官府资金投入不够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中国古代手工业有三种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在手工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本题选 C。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配料调色细且精,塑形绘影艺超群;方知日用寻常品,曾费劳工无限心 瓷都跃进今方始,量质都须加倍成。 ”该诗描写的是 A长安 B开封 C北京 D景德
20、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 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 “配料调色细且精,塑形绘影艺超群;方知日用寻常品,曾费劳工无限心 ”, “瓷都 ”,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依据所学,被称为 “瓷都 ”的是景德镇。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陶瓷业的发展。 下列关于中国丝织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唐代开始丝绸远销欧洲 中国被称为 “丝国 ” 丝是元、明、清时期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依据所学,汉代时期,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 “丝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北京 东城区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