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
《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选择题 吕氏春秋 上农: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施行仁政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答案: C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 “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 ,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答案: D 1887年,黄遵宪花了 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
2、说: “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他说这番话应该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维新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B 孙中山汲取并发展了美国宪法中的 “三权分立 ”思想,提出在国家机构中设立立法、 行政、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称为 “五权宪法 ”。该主张主要体 现了孙中山先生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扶助农工思想 答案: B “依法治国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决
3、议 D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 A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 村官 。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副对联最早应出现在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C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后 D中共十七届四中会会召开后 答案: C 到 2006年底,有 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 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 “伙伴关系 ” C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开展以
4、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 D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B维系帝国的需要 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D罗马扩张的需要 答案: C 1689年颁布的英国权利法案和 1875年实施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规定 A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B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C政府首脑由民选产生 D国家元首可以解散两院 答案: A 根据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军事、外交是联邦专有权,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这就 A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B实现了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C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民主共和国 D
5、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的要求 答案: B 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 1)中有这样一个观点: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 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请你判断,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D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答案: D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 佩普说: “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在 21 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的崛起使美国
6、的霸主地位丧失 B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增强 C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国家实力决定的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由多极力量的发展推动的 答案: A 下列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秦朝 “三公 ”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A唐代中央官吏日益增多 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 答案: B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 ”,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君主制度 B郡县制度 C礼乐制度 D宗法制分封制 答案: D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
7、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 ”和 “闭关锁国 ”政策的压制 B自然经济的抵制和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 B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B民族资本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中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强国 答案: D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
8、特别报道变迁:从 “一五 ”到 “十一五 ”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 “一 五 ”到 “十一五 ”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时期 主题词 “一五 ”( 1953-1957)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二五 ”( 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 ”(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 ”( 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 ”( 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 ”( 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我国政治体制改
9、革取得重大成就 答案: D 2009年 7月 26日,县域经济百强县在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出炉,江苏省共有 27个县 (市 )上榜,在前 10名中占据 7席,其中江阴市居首位。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 开放 14个沿海城市 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设立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A B C D 答案: A 从 1985年到 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由 120种减少到 60种,计划管理的商 品由 188种减少到 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 70种减少到 36种。这种情况说明了 A民营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B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 C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0、制 D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 B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 20世纪 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 “麦穗 ”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答案: A 下列图片反映了世界历史的重大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中世纪的世界 19世纪后期的世界 A近代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 B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C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D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答案: C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 年 )的一个重要影响
11、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答案: B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同我们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 ”二战后初期, 体现以上思想的经济领域中的合作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关 税与贸易总协定
12、”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 B C D 答案: A 美国学者贾雷德 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 “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 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 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 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 40人。 ”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 “杀手 ”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高度重视 “全球化 ”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江苏省 中学 下学 期末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