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厦门六中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题.doc
《2010年福建厦门六中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福建厦门六中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福建厦门六中高二下学期 3月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 公元前 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平民 奴隶 工商奴隶主 外部城邦 A B C D 答案: C 下列词句 休养生息 杯酒释兵权 犯颜直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 B C D 答案: C 在 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 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
2、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答案: D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C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的可能性 D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秩序 答案: D 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主要原因是 A变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改良的办法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答案: C 明治政府改革封建等级制度 ,改革之后的 ”平民 ”包括 农民 武士 商人 僧侣 神官 A B C D 答案: C 明治维新前 ,日本倒幕派的主力是 A新兴地
3、主 B中下级武士 C高利贷商人 D西南各藩藩主 答案: B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张或措施中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借鉴的是 A剥夺天主教会的财产 B卡尔文主张建立民主 ,共和的教会组织 C卡尔文主张勤勉敬业和积极进取 D因信称义 答案: B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本质上主要体现了 A资产阶级和王权的矛盾 B新贵族与旧贵族的矛盾 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天主教会的矛盾 答案: C 依据财产等级制度的划分,下列哪个阶层获得的利益最多 A贵族 B平民 C奴隶 D工商业奴隶主 答案: D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的是 A恢复北方农民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的统治 答案
4、: D 北魏农业生产日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 B吏治的改善 C赋税的调整 D迁都洛阳 答案: A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 “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 A均输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市易法 答案: D “庆历新政 ”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 D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答案: A 尼德兰宗教改革的旗帜是 A路德教 B卡尔文教 C英国国教 D天主教 答案: B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
5、、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康有为说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 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6、 (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2分 ) (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 (2分 ) (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2分 )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4分 ) (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 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 (2分 )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2分 ) 答案: ( 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 (2分 ) (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 (2分 ) ( 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
7、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2分 ) 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4分 ) ( 4)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 (1分 )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 (1分 ) 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 (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 (2分 )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 朕 (孝文帝 )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 成淹传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 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
8、,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 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 廿二史札记 崔浩传 材料五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材料一至材料四中的哪些材料 (2分 )除迁都外,北魏政
9、权 “行汉法 ”的举措还有哪些 (4分 ) (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 “汉化 ”行为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请指出赵翼对北魏 “汉化 ”政策的观点是什么 (2分 )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2分 ) ( 3)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 )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分 ) 答案:( 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 (2分 )。举措:颁行均田制、学习汉典章制度、革除旧俗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 (4分) (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 亡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福建厦门 中高 学期 考试 历史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