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南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2010年福建南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福建南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福建南安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古人云: “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 ”、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为人处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 ”、 “得饶人处且饶人 ”、 “浪费一粒粒粮食就会五雷轰顶 ”。你认为这些言论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 )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A B C D 答案: D 2009年 7月 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 “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主张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2、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答案: C 民国之初,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取代, “人大 ”、 “老爷 ”等被 “先生 ”、“君主 ”取代,造成这种礼仪变化的历史背景包括 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 教育制度的改革 五四运动的洗礼 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A B C D 答案: A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人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答案: D 2008年春天,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口号。这口号震天动地,这口号惊心动魄。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下列历史事件最能显
3、现 “众志成城 ”含义的是: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C 导致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 “政权的更迭就像街头换岗一样,波澜不惊 ”的原因有: 四月提纲指出斗争的方向和策略,影响较大 临时政府未能满足人民对和平和面包的渴望 沙皇专制不得人心 布尔什维克党日渐成熟 A B C D 答案: C 2008年,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 A二战中美国帮助西欧盟国打败法西斯 B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 C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西欧安全 D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 答案:
4、D 成化末 , 有显宦满载归者 , 一老人踵门拜不已 , 宦骇问故 , 对曰 :松民之财 , 多被徽商搬去 , 今赖君返之 , 敢不称谢。 宦惭不能答。 ” (明人李绍文笔记云间杂识)四位同学对此发表议论,其中正确的是: A这段材料是假的,因为徽商到清代才出现 B这段材料是真的,因为我在其他书上看过。 C不好说,查对别的资料才能判断。 D这应该是真的,因为这是作者笔记,是第一手资料 答案: C 某人收藏有一本 1958 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 “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 ”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当时中国出现了 “大跃进 ”倾向 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 1958年我国
5、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答案: A 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 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城邦公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 A B C D 答案: B 马克思在 1871年 4月 17日致顾格曼的信内曾说过: “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因巴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不管其直接的结果如何,一个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新出发点是已经取得了。 ”这里的 “新的阶段 ”是指( )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B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
6、 C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D无产阶级夺取并建立政权阶段 答案: D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 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 “独特实验 ”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C 1880年 4月 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 “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
7、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答案: D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 B树立起西欧工业文明的形象 C为商业阶级开辟新的贸易场所 D开辟人类文明联结的新航线 答案: B 客家人十分重视族谱的修订和保存,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族谱内容十分丰富,记载有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分、人物传略等,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是连接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对客家人重视修订族谱的原因分析错误的
8、是 A古代分封制的 遗风 B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 C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D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答案: A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 “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的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 A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一切的黑暗 ” B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C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 D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 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答案:
9、B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答案: A 梁启超说: “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 二字。 ”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答案: D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 “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地区。他们的
10、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 “新的革命策略 ”是指 ( ) A武装反抗国民党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井冈山道路 答案: D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 冒 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这一时期 “好路 ”的 “路标 ”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 C 罗素写道:
11、“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归功于在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 ”。这里 “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 ”指的是 ( ) A经典力学 B生物进化论 C量子理论 D相对论 答案: A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部分后,不难看出秦朝以后中央机构分工的突出特点是( ) A 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垄断地位 B 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加强皇权并重 C 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D 儒家思想长期影响政治形态 答案: B 秦始皇若生活在公元前 6世纪 -公元前 5世纪的雅典,且参加每年举行的特别公民大会,其命运是( ) A 被选举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B 当选为执政官 C 当选为元首 D 被判流放国外十年 答案
12、: D 在美国 1787 年宪法签署前,富兰克林表示:尽管有很多缺憾,但想不出有比这更好的宪法。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了字。当其他代表签字时,他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签署仪式完成后,他说: “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 ”富兰克林认为 1787 年宪法的签署是 “日出 ”,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的原因,不可能是由于( ) A 这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 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固和统一 C 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 级民主制度 D 宪法给予妇女选举权,废除奴隶制,保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福建 南安 中高 下学 期末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