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的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B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 C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D国家质检总局提出, “十二五 ”期间要形成 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
2、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项,缺主语,去掉 “在 中 ”; B项,两面对一面,可改为 “将影响到汉字文化的传承 ”; C项,成分残缺,在 “成为 ”之前加上 “使其 ”。所以选 D。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审 容膝之易安审:明白 B逸兴 遄 飞遄:迅速 C 怒 而飞怒:愤怒 D门衰 祚 薄祚:福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 C项,怒:
3、奋发,指鼓起翅膀。所以选 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则告诉不许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而刘夙婴疾病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一般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B项,是 倒装句,其余是被动句。所以选 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水 击三千里 窜 梁鸿于海曲 襟 三江而带五湖 眄庭柯以 怡 颜 悦 亲戚之情话 宾主尽东南之 美
4、 奚以九万里而 南 为 倚南窗以寄 傲 A / / / / B / / / / C / / / / D / / /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词语所在语境分析, 是名词作状语; 是使动; 是意动; 是形作名; 是名作动。所以选 A。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乃瞻衡宇 B奉晨昏于万里 C夙遭闵凶 D而征一国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A项, “衡 ”通 “横 ”; C项, “闵 ”通 “悯; D项,而 ”通
5、 “能 ”。所以选 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赉发迤逦玷辱洗嗽 B通霄央浼怂恿恶梦 C讥诮傩神尺渎忧郁 D混沌岑寂庇佑糍粑 答案: D 试题分析:用比较排除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A项,赉 -赍、嗽 -漱;B项,霄 -宵、恶 -噩; C项,渎 -牍。所以选 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刚刚过去的 2013年,除四川、湖南发生伏旱外,
6、我国大部分地区_,与往年相比是难得的好年景。 老王和老李二十多年前产生了误会,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们 _,消除了隔阂,大家也高兴。 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不用功,一到考试的时候就_,出分数的时候为时已晚,悔不当初。 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果然 _,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了 “市劳动模范 ”的称号。 A风调雨顺白头如新无可厚非不孚众望 B冬温夏清萍水相逢 无所事事不负众望 C五风十雨冰释前嫌无可奈何深孚众望 D冬暖夏凉破镜重圆无所不为深负众望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义辨析的能力。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冬温夏清:意
7、思是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深孚众望:意思是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指深得众人信服。不孚众望:孚:信服、使信任。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所以选 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鉴于作者的特殊身份,她不便批评如今的专家、教授、院士, _ _ , _ _,_ _, _ _,_ _,_ _。以平实捕捉深刻,用冷静促成思考,润物无声,一点不虚张声势,却让读者在阅读之后于静谧中醒悟。
8、 像小棉袄,贴在读者身上,暖暖的,令读者会心一笑 还是 “仿佛是被中介公司带着看房的买主 ”,无一不真实、妥帖。 因此选择了一个不起眼的酿酒师作为突破口 借文学之力猛批 “学院风 ”,可谓用心良苦构思巧妙 对眼下 “忽悠专家化 ”“行骗院士化 ”等丑恶现象做深刻揭露与反讽 至于细节,无论从 “白面侍者立刻退至不惹眼处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与开头句是因果关系,所以在开头句的后面。 与 联系紧密, “酿酒师 ”在这里
9、是指那些忽悠专家、行骗 院士;作者借文学之力揭 “专家 ”之丑,批 “学院风 ”,根据语境, 在 后面。根据句中的 “至于 ”、 “无论 ”和 “还是 ”可知 在 后面, 在 后面; 是对中的 “真实、妥帖 ”的形象化说明,故 在 后面。所以选 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 “看懂 ”,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 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 “故事 ”的
10、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 “文学性 ”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的。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能简单以 “像 ”或 “不像 ”来衡量。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 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
11、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 “神韵 ”,或者 “神似 ”,然后再看它的 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 “形似 ”。内行人的这种抓 “神韵 ”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 “神韵 ”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
12、家们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 “神韵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 “感觉 ”。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 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
13、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 了真正的意义。 (来自:中华书画网,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关于传统的讲 “故事 ”的欣赏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传统的讲 “故事 ”的方法欣赏绘画作品的步骤是了解绘画作品画的是什么 ,像不像 ,寓意是什么。 B工笔的、写实的中国画作品因其具体、真实 ,所以用传统的讲 “故事 ”的方法来欣赏就看得懂。 C写
14、意的作品因其不写实 ,形象不具体 ,用传统方法就难以看懂 ,所以就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 D因为部分绘画作品画得像 ,看得明白 ,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 ,所以 ,一般人常常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能抓住观赏者的心弦 ,给观赏者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 ,并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的绘画作品就是好的绘画作品。 B因为像与不像不能作为衡量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欣赏的标准 ,所以 ,像与不像仅仅只能作为绘画作品达到目的的手段。 C中国画家们常常追求达到的目标是 “神韵 ”,它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 ,因此内行画家们采用抓 “神韵 ”的欣赏
15、方法看画。 D一般人如果能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去欣赏绘画作品 ,就可能更能理解绘画作品的神韵。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就国画而言,需综合考量它的 “神似 ”、 “形似 ”及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方可正确欣赏国画的神韵寓意。 B只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 ,就能体验到绘画作品中的 “神韵 ”。 C传统的讲 “故事 ”的方法因往往借助 “文学性 ”的描述而存在局限,所以并不适用于欣赏所有的绘画作品。 D只有在对绘画作品审美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意象 ,欣赏者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 ,欣赏绘
16、画才获得了新的意义。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与传统的讲 “故事 ”的欣赏方法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分别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 C项, “因其不写实 ,形象不具体 ,用传统方法就难以看懂 ,所以就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 ”表述不正确,表意绝对,无中生有。所以选 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取舍, B项, “因为像与不像不能作为衡量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欣赏的标准 ,所以 ,像
17、与不像仅仅只能作为绘画作品达到目的的手段。 ”不符合原文意思,属于因果颠倒。所以选 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分析选项是否与原文观点相吻合,然后做出判断, B项,绝对化。所以选 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 大梦敦煌六十年 段文杰, 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曾任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现任名誉院长,是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杰出代表和享誉 国内外的著名敦煌学家。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保护研究
18、事业,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百年之际,他被授予 “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 ”;2007年 8月,在他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 60周年和 90高龄寿辰的时候,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政府又为他举办了纪念活动,并授予他 “敦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 ”。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满头华发的老者,段文杰为自己钟爱的敦煌艺术研究事业倾注了整整 60年的心血。对他来说,这 60年为莫高窟壁画所做的临摹、保护和研究工作,都只是为了实 现他在 26岁那年立下的一个理想:要把生命和一切都奉献给敦煌艺术。今天,他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到了! 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重庆举办
19、了一场画展 敦煌壁画临摹展。重庆国立艺专国画系 26岁的学生段文杰,为了参观这个画展跑了二三十里路。展厅里两百多幅色彩斑斓的敦煌壁画摹本立即深深地吸引了他。回到学校后, “到敦煌去 ”的声音一直在他的脑海回响,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艺术的种子,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翌年,毕业的段文杰遵循心中的宏愿,义无反顾地向着心中的艺术圣地 敦煌进发。 他这一去,就跟家人离别长达 10年。 到达敦 煌后,段文杰完全被莫高窟吸引住了,他一头扎进壁画临摹中,忘记了敦煌生活的艰辛。 莫高窟环境、气候恶劣,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夏天干热高温,冬天风卷黄沙,打得人睁不开眼睛。用的是土桌、土凳,喝的是宕泉河的碱水,没有大米,少
20、有蔬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交通也极不便利。莫高窟就像沙漠中的荒岛,三五个月进不了敦煌城是常事。段文杰他们最初的好几年都住在由马厩改造成的简易房间里。和段文杰同来的人中,不久就有因为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离开的。 但段文杰从来没有动过离开敦煌的念头。从 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 340多幅,面积达 140多平方米。这一成绩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他的代表作之一都督夫人礼佛图,原画中人物表情及衣饰都模糊难辨,临摹难度极大。段文杰反复观察考证洞窟中的供养人图像,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并进行了多次实验练习,经过 4个月才完成了这幅巨型壁画的临摹。 段文杰的临摹方法与张
21、大千不同。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本,随意性较大,带有个人创作的成分;段文杰敬仰张大千,但他主张临本应该忠实于原作。临摹跟翻译一样,都是一种再创作,要想在临摹作品中传达出古人的精神,并不比创作容易。他主张,临摹一要客观 忠实地再现原作面貌;二要传神,即在精细的基础上突出原作总体神韵;三是绘画技巧不能低于原作水平。这些由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方法,至今仍然是敦煌壁画临摹的指导原则。 1947年和 1948年,段文杰他们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他们做的洞窟编号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至今仍在沿用。 历时 3年的莫高窟第 285窟临摹,是段文杰主持的敦煌壁画临摹史上第一座整窟
22、原大壁画现状临摹。 1955年国庆节,敦煌壁画临品在北京故宫展出,以 285窟原大临本模型、大量巨幅临本、精美的图案为三大亮点,引起轰动 。 曾与段文杰共事近 40年的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关友惠说: “段文杰从1946年开始就带领大家进行临摹,他制定的临摹方法一直是我们临摹敦煌壁画的指导原则,他个人在敦煌壁画临摹史上也创立了多个第一,他是我们敦煌壁画临摹工作当之无愧的领路人。 ” 在进行敦煌壁画临摹的同时,段文杰开始了敦煌学的研究。他的研究是从莫高窟壁画人物服饰开始的。 上世纪 60年代初,他在临摹壁画中,为复原一幅唐代壁画,查阅了百余种有关古代服饰的文献资料,通读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23、摘录了两千多张卡片,为他以后进行敦煌服饰研究打下了基础 。后来,他写出了敦煌服饰这一重要学术专著,丰富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内容。解放后一直致力于历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还不辞路远专门拜访过段文杰,与他探讨敦煌壁画服饰研究的问题。 对敦煌艺术的起源历来有 “西来说 ”和 “东来说 ”两种观点。段文杰通过研究,认为这两种观点各持一端,都失之偏颇。他认为敦煌艺术是在深厚的汉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而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佛教艺术。这一研究成果 ,得到了国内外敦煌学学界的重视和肯定,为后继研究者打开敦煌石窟艺术的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 今天,在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 ,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到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黑龙江省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