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
2、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 谢 项王(道谢,拜谢 ) B 顾 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C沛公则 置 车骑(放弃) D刑人如恐不 胜 (尽) 答案: A 试题分析:谢:道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有国家资源做支撑,但面临
3、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 “文学爆炸 ”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D在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语义重复, “堪称 ”即 “可以说 ”; B项搭配不当,应改为 “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 C项递进语序不当。 考点:辨析并
4、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段时间以来,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读书达人秀等文化活动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B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防止 “精神懈怠 ”。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两面对一面; C项表意不明; D项偷换主语, “采集 ”的主语应该是 “人们 ”,而 “
5、贝母 ”应该 是 “被(人们)采集起来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 风声鹤唳 ,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B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 炉火纯青 ,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C近两年,我国专利申请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 蒸蒸日上 ,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D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 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 大而化
6、之 ,放大了才能解决。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望文生义,风声鹤唳,前秦符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 B项,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C项,使用对象不当,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 D项,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面对众人的夸赞,这位年轻的歌手表示,自己还在学习阶段,完全不能和那些音乐前辈 _。 神话能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迷信则使人们相信
7、 “妖魔鬼怪 ”,可是总有人区分不开,将二者 _。 今天的写作条件,和鲁迅几十年前开始从事创作时相比,是不可 _了。 A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B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C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D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答案: C 试题分析: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 于否定式。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侧重混淆。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 A 因 人之力而敝之 不如
8、 因 善遇之 B 吾 其 还也 其 人居远未来 C 越国 以 鄙远 皆白衣冠 以 送之 D 乃夜驰 之 沛公军 秦 之 遇将军,可谓深矣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依靠 趁机 B、 还是 那 C、 都是 “来 ” D、 到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群臣怪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 B 发尽上指冠 樊於期乃前曰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阙秦以利晋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范增数目项王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B、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动词 C、使动用法 D
9、、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动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沛公安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大王来何操 吾属今为之虏矣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A / / / B / / / / C / / / / D / / / 答案: B 试题分析: 省略句 / 被动句 / 宾语前置 / 定语后置 / 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它不仅有助于快乐感的延续
10、,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只是将快乐私藏,积极的情绪便会很快消失 比如告诉你的父母,陪他们一起逛街感觉非常开心 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是放大快乐感的最佳方法 传递快乐其实很简单 告诉你的朋友,很怀念在一起时开心的时光,并开始筹划新的聚会等等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
11、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 我想这是因为 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
12、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 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 乎? ”具体地说,
13、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 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语所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诗运转关也。 ”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
14、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小题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 “调节功能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语 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 “调节功能 ”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小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
15、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一句诗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C明代陆时雍的话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可以表明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为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 ”。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 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
16、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要完美统一起来,就能真正成就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A自由体和格律体并存,没有取代。 B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D“主要体现 ”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 ”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 C“追求意义
17、不大 ”与原文不符。 D性情与声色不仅要统一,还要维持下去,才能成就一个诗歌时代。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熊庆来 :像数学一样一丝不苟 熊庆来( 18931969 ),云南省弥勒县人,数学家,教育家,曾任教清华大学,后任云南大学校长。 在关于熊庆来的文献中,被广为提及的事情只有一件:他对学生华罗庚的知遇。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 ,凭着对一篇数学论文的赏识,便决定聘请只有初中文凭、在乡下小店做店员的华罗庚。 这件事情如此著名,几乎掩盖了熊庆来的其他生平。在他曾经执掌的云南大学,曾有学生在对华罗庚表达景仰的同时却问道:熊庆来是谁?
18、 这名世界函数数学领域的大师、中国数学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在被公认为 “中国近代数学先驱 ”多年以后,被人遗忘。 其实,熊庆来爱惜人才,早有名望,不少穷苦学生都曾受他资助。在云南教书的时候,他常寄钱给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严济慈,即使是自己没有钱的时候,也要托妻子去把一件皮袍子典当,换钱寄去。 熊庆来教授学生,十分认真,连批改作业也一丝不苟。用毛笔红字将作业中的错误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碰到好的作业,则大笔一挥,写个 “善 ”字,一脸满意。 可以与 “当时英才聚于一堂 ”,是他自认为平生最幸运的事情。即使在任校长的最忙碌之时,他也要每周亲自为学生上几节课。而每到年节,他常把单身教员请到家里吃饭。
19、即使到不能教学的时候,他也要想办法把教授和学生们叫到自己家里来,办起现场讨论班。 儿子熊秉明回忆,父亲熊庆来 “平实诚笃 ”,他举止言谈缓慢而持重,不善词令,生活恬淡,与一切娱乐和享受都无缘。 不过,恬淡也 分场合。在一次讨论会上,他曾就学生要不要参加运动的问题,和闻一多意见发生碰撞。这个搞数学的人显然不懂政治。他坚持认为,要救中国的积弱,学校师生就应 “每人守住他的学术岗任,兢兢业业地去做,而不应当驰心于学术以外的事物 ”。 碰到该坚持的事情,这位总是一脸和气的数学家,总是显示出他的刚硬来。有人评论,他的这个特性,正如他所爱的数学一样,一丝不苟。 比如学术独立,是熊庆来一贯的坚持。在担任云南
20、大学校长前,他和当地官员约法三章,第一条就是 “校务行政省政府不加干予 ”,学生入学须经考试录取,不能凭条子介绍。 再比如,主持 校务多年,熊庆来十分重视清廉。每年新生考试前,不少人托人情,送礼,他都原物退还。有一年,熊庆来赴法国,向教育部申请了 1万美金的款项,准备为云南大学添购数学书籍。不料后来因云南大学解散,他也就此留在美国,生活非常拮据,他却始终没有动用这笔款项一分钱。直到几年后,一位在法进修的云大医学院毕业生回国,他才把这笔钱所购得的图书交给学生,转交云大。 校长工作繁忙,熊庆来经常顾不上回家吃饭,有时候需要打电话连叫三四次。然而他却不肯放下自己手头的学术工作。他的数学论文,常常修改
21、三五遍以上。有时候,熊庆来本已经上床躺下,却 忽然想到文章中写错了一个字母,担心第二天会忘掉,便连忙穿好衣服,起来修改,这才放心入睡。 等到年纪大了,他因为脑溢血而半身不遂,右手不能写字。为了工作,他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就用这只半残的左手,他整整写了 20年的研究论文。碰到撰写外文稿,他只能缓慢地用左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打字。有一半以上的论文就是这样写成的。 (选自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语言典雅华丽,从不同方面突出了熊庆来先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辉煌丰硕的学术成果。 B熊庆来先生爱才惜才早有名望,华罗庚、严济慈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黑龙江省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