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有效遏制公务接待铺张浪费之风,中央近日做出了工作餐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的规定,但能否 令行禁止 ,关键还要看各级政府的执行力了。 B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既重视 口传心授 的传统方式,又强调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现代教学理念,为黄梅戏舞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表演艺术人才。 C第九届大河财富论坛 2013年年会在大河锦江饭店隆重开幕,国内外 500余位嘉宾齐聚郑州 坐而论道 ,为中原崛起献计献策。 D在广州恒大与韩国首尔 FC争夺亚洲杯冠军决赛举行
2、的当晚,羊城 万人空巷 ,无数球迷纷纷涌向天河体育中心为恒大加油助威。 答案: C 试题分析:不合语境, “坐而论道 ”泛指空谈大道理,含贬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乐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一体,呈现出不同的侧面和维度。 _。_。 _, _, _, _。这种乐教观是传统乐教理想价值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在人性和万物相通的根源处奠基,在根本处立足,对我们这个一切分割、片断化的时代,具有永恒的魅力。 它把 “乐 ”提高到一种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看待 它源于文明早期巫术时代的文化世界 认为理想的 “乐 ”应
3、该体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有节有序、和谐统一 这个维度,一方面带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 宗教维度是乐教最原初的意义与功能 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 “天人合一 ”的观念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语句内容的衔接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不可能放在最前面,因为 “这个维度 ”是指代 中的 “宗教维度 ”,所以排除 B、 D。 是介绍 “宗教维度 ”,所以应紧承 ,因此选 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 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
4、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B今年 “双十一 ”,淘宝 24小时便创造出 350多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 下,每年 “双十一 ”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嫦娥三号探测器 12月 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其中 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 D有人批评 “汉字听写大会 ”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 “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有歧义; 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 “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 ”; 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
5、“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 ”或 “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 “天人合一 ”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 “天 ”作为命定、主宰的含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
6、一起,没有区分。因此在中国, “天 ”与 “人 ”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 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所以, “天 ”既不必是 “人 ”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 “人 ”征服改造的对象。因而 “天人合一 ”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地顺从、崇拜。 “天人合一 ”观念成熟在先秦。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 “人 ”必须与 “天 ”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天人合一 ”在董仲舒及其他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
7、人相通而 “感应 ”的宇宙图式,人只有认识并遵 循这个图式才能获得活动的自由,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其存在、变化和发展。这种 “天人合一 ”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如果说,汉儒的 “天人合一 ”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天 ”实质上是 “气 ”,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 “天人合一 ”则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 “天 ”则是 “理 ”,是精神,是心性。前者的“天人合一 ”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 “天人合一 ”则是心灵的道德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 “天 ”作为 “气 ”的自然或作为 “理 ”的精神,虽
8、然没 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 “天人合一 ”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释。它不能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由 “顺天 ”“委天数 ”而产生的 “天人合一 ”,而必须彻底去掉 “天 ”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 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
9、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而这恰好就是 “天人合一 ”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节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 “天人合一 ”,有删改) 【小题 1】关于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天人合一 ”观念成熟于先秦,孔、孟、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 “天 ”“人 ”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B汉儒的 “天人合一 ”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 C宋儒的 “天人合一 ”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境界,他们将 “天 ”理解为 “理 ”、精神和心性。 D “
10、天人合一 ”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顺从、崇拜,其中 “天 ”与 “人 ”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小题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 “天人合一 ”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 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 C 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 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 “天人合一 ”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
11、调和同一。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 “天 ”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 “天 ”“人 ”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 B汉儒和宋儒均推崇 “天人合一 ”,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 “天 ”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 C对 “天人合一 ”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 “天 ”的双重内容和含义,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合一,正是 “天人合一 ”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 答案: 【小题 1】 B
12、【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偷换概念, “认识并遵循 ”的是 “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 感应 的宇宙图式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因果倒置,应为 “在原始氏族体制下的 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 ”使得 “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扩大范围,应为 “彻底去掉 天 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3、 25分)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 李泽厚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 12岁那年的一次 “精神危机 ”。那年春天,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却突然感到: “人是要死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人生之谜 霎时间击中了他,使他倍感困扰与悲观。 1950年,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虽然身在中国最高学府,他大学时代却主要靠 “自学 ”。那时刚解放,大学里许多课程还未开,冯友兰等哲学教授还在 “改造思想 ”,所以李泽厚没有上过中国哲学史课。 李泽厚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搞研究,有时进课,有时上课看自己的书。他用老师的借书证借图书馆的线装书,每次借 30函,要跑几趟才能全部扛走。有段时间他患病,一些活
14、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他找到一间废弃的屋顶阁楼,在这里做了大量笔记。他回顾说: “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弯路。 ” 他的第一个研究目标是谭嗣同,本以为很好研究, “当时看谭嗣同,人很重要,书又不多,就投入进去了,结果吃亏了,他因为思想不成熟,观点相互矛盾 ”,稿子下了很大工夫,写了五遍,直到毕业才完成。多年后一个哈佛博士将其译为英文,十分佩服他分析得那么细。这篇谭嗣同论后来收进了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影响很大。 虽然承认年轻时 “走了许多弯路 ”,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 李泽厚虽然成名
15、早,但因政治表现不突出,成了社科院下放劳动最多的人。 “文革 ”时,在干校只准读 “毛选 ”,李泽厚在行囊里偷偷带了英文版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 “毛选 ”遮在上面掩护,还偷偷做了几万字的笔记。 蛰伏近二十年, 1979年 3月, 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实际上,这不只是一本研究康德的书,通过 “批判 ”,李泽厚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将康德与马克思相联系,从中 表达了 “人类学本体论 ”的初步构想。在思想大解放的上世纪 80年代,此书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已再版 6次。 4个月后,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同样引起囊动。 上世纪 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
16、期,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到 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那时,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 ”时隔 30年,易中天仍清晰记得美的历程带给他的震撼, “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 美的历程 ,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在看 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不能为 !” 在这之前,美学史的论著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编年史,只有归纳,没有独创,更谈不上自己的理论体系,除了让人得到些 “知识 ”,完全无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当时我也看过好些文学史美术史,不满意。所以这本书,每章每节,我都有些新东西。 ”
17、美的历程让年轻人看到了 “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 ”:讲哲学,可以不套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的既定框架;讲文艺,也不一定要套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帽子,完全可以从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出发。冯友兰先生称赞此书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 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 “一部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 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 “美学热 ”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 1986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标题即为请听北京街头书摊小贩吆喝声 “李泽厚、弗洛伊德、托夫勒 ” 。 虽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说: “这在我写的书里,第三本也算不上 !”在他看来,
18、 1988 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 !华夏美学在 “儒道互补 ”的思路下提出了 “儒 ”所派生的 “情本体 ”美学、 “乐感 ”美学,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他后面的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 198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美学专著美学四讲出版,他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时隔二十年后, 2010年 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 “艺术 ”篇中的第二章 “形式层与原始积淀 ”。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
19、第一位中国学人。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 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在介绍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和论著的同时,还借助他人对其论著的高度评价,突出了李泽厚在中国当代哲学、美学领域开创性的贡献。 B 12岁的一次 “精神危机 ”使李泽厚对人生倍感困扰与悲观,却也使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这可以视为其思想之河的源头。 C上世纪 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他相继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美学四讲等专著,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美学热。 D华夏美学一书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表达了李泽厚真正的美学抱负,他的 美学观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专著中。 E 2
20、010年 2月,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权威文论选收录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这足以说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所达到的高度。 【小题 2】请简要概括李泽厚学术研究的历程。( 6分) 【小题 3】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虽然承认年轻时 “走了许多弯路 ”,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你对 “导师并不重要 ”这 个观点有何看法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A给 3分,答 B给 2分,答 E给 1分,答 C、 D不给分 【小题 2】 大学时开始独立研究,虽走了许多弯路,但其研究成果影响很大。 下放干校劳动时,他克服困难,潜心读书
21、,做了大量笔记,为日后的研究著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 70年代,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李泽厚通过 “批判 ”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紧接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引起轰动。 上世纪 80年代,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等美学专著相继出版,为李泽厚赢得了巨大声望,并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 6分;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高屋建瓴,系统展示文明古国心灵历史,是对中 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 比以往同类著作有创新,给青年人提供更灵活更科学的治学新方法,不仅传授知识,更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 恰逢 “美学热 ”来袭,美的历程生逢其时。(
22、6分;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观点一:我认为李泽厚的观点正确,导师不能对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 理由: 李泽厚在大学主要靠自学获得真知,他研究哲学史,却没有上过著名教授的哲学课。 关键是自己的行动。李泽厚总结重要的是 “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 而且大学阶段只是人生短暂的一个时期,他后来的辉煌成就都是 离开学校离开导师以后才取得的,这更证明导师对一个大家的塑造并不重要。 观点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导师对成功很重要。 理由: 李泽厚上大学的时机不够理想,名家教授还在接受思想改造,他没有受教于名家,没有充分感受到名家教诲的力量,否则,他会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
23、因为没有老师指导,李泽厚走了许多弯路,他自己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研究谭嗣同吃亏,投入了过分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有导师教诲在前,他的研究会更加高效。 李泽厚身在北大校园,虽然没有更多直接聆听导师教诲,但大师云集的校园氛围,大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 神,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包容的胸襟(用老师的图书证借书,能逃课自由搞研究),使与其交游受其熏陶的李泽厚受益匪浅。导师的力量有时是无形的,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激励指引作用。 观点三:我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师不可缺少,但成功关键取决于学生本身) 理由: 对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自学能力很强的学子来说,导师的作用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河南省 平顶山市 第一 高级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