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平顶山、许昌、新乡三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河南平顶山、许昌、新乡三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河南平顶山、许昌、新乡三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河南平顶山、许昌、新乡三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节目热情而又认真地引领着广大观众,特别是带动暑假里的中小学生,一起识文断字,实在是一件 劳苦功高 的事情。 B北京最牛违章建筑主人自 2007年起,就不断在天台上私自施工,建造 “小别墅 ”,其他业主因不堪其扰,纷纷搬离,如今该楼已 十室九空 。 C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国务院派出了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新 “国八条 ”的楼市调控政策产生的效果 顺藤摸瓜 ,以便了解新情况。 D谈到音乐的人文情怀,百佳专辑主编说: “老实说当初真的是想
2、 抛砖引玉 。结果我们 1994年抛的砖,都成了秦砖汉瓦,还是没人接着做。 ” 答案: D 试题分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此处正确;。 A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用来赞扬人的功绩,用在这里感情色彩太重,似是而非; B十室九空: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用作贬义,此句只是说躲避,用十室九空情感色彩过分,似是而非, C顺藤摸瓜:顺着瓜藤去摸瓜。比喻按
3、照发现的点滴线索进一步追查事情,前面没有线索,怎么能用这个成语,似是而非。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国粹, , 。 , ,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任何外国人,无论他对于中国的国粹熟悉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式, 。 一旦脱离或者抛弃纯粹的中国方式 可以通过不断的熏陶由陌生、隔膜到接受、欣赏 但这种模仿和学习也必须是以纯粹的中国方式来进行 更不能使之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融为一体 甚至可以通过不断的欣赏和把玩之后模仿和学习 则无法进入这类文化符号,更惶论运用之了 A
4、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中 “必须是以纯粹的中国方式 ”和 “抛弃纯粹的中国方式 ”,两句关系紧密,应该衔接,由此排除 CD; 中 “可以通过 ”和 中 “甚至可以通过 ”衔接紧密,由此排除 A,全面审查选项 B,符合逻辑关系,可以断定为正确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与以往的淡化处理方式不同,近来被曝光的腐败案件,都引起了纪检部门的及时介入或严厉查处
5、,让人们看到了新时期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 B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古籍数据库,就要重视统一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强标准化建设要求,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和查询服务效果。 C当今的中原,各个地市、各个县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覆盖河南全省,并初步形成了 “一极两圈三层 ”的城市群框架,是一次大手笔的规划。 D华中科大有关专家表示,立体打印技术的出现为航空航天、武器装备、汽车等高端领域结构复杂零部件的快速研制带来了有益于社会 的好消息。 答案: C 试题分析:选项 C压缩后为 “城市群框架是规划 ”,主语 “框架 ”和宾语 “规划 ”搭配不当。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 “图符 ”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 “图绘式 ”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 “线 ”,是为 “图绘 ”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 ”走向 “笔划 ”,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 “图绘意识 ”逐渐转变为 “书写意识 ”。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 “图绘 ”的完美,而留意于 “笔划 ”带来 的点、线、面的
7、变化,体验着 “书写 ”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 “意 ”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 “放纵 ”,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 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
8、纸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契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 “册 ”(策),故必须成狭长之 “简 ”,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 “笔划 ”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 “牍 ”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 “纵横驰骋 ”是不可想象的。及至 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 “书写 ”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
9、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一一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丈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 “存在 ”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 “书写 ”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 “书写 ”申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 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 “书写 ”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 “艺术 ”的真正价值。 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 【小题 1
10、】下列关于 “书写意识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 “书写意识 ”并不是从文字的萌芽阶段一开始就产生的,而是在隶书出现之后由原来的 “图绘意识 ”逐渐转变而来。 B汉字 “书写意识 ”产生之后,人们不再在意 “图绘 ”的完美,而留意于点、线、面的变化和体验节奏动感之美,这是一种新的审美习惯。 C汉字 的 “书写意识 ”最主要的内容仍是关注汉字的构形之美,只不过是由 “线条 ”走向 “笔划 ”,更多的是具有了抽象的意义。 D汉字的 “书写意识 ”是以汉字的抽象化为前提的,笔划、笔顺带来了人们对笔法、笔势的追求,进而形成了书法艺术。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
11、期汉字的构形大部分能与单字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文字的审美标准是由图绘意识形成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有这个特点。 B当汉字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就可以超越汉字承担的交际功能,拥有了抒情、审美功能,为书法艺术的形成打下基础。 C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人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书写实践,各种动、静风格的字体都已经出现。 D书写是文人日常的行为,他们把每个字、每一笔的书写都看成是对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同时也能忠实地记录自己隐秘的心理活动。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始了今文字时期,是对篆书的简化,而篆书书写更加自
12、由。 B竹、木、帛作为书契材料,限制了文字书写的自由。纸的大量应用,为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提供了可能。 C因为纸的运用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书写时可以 “纵横驰骋 ”,所以晋人行草书札才能够传世。 D在书写中领略生命的律动,就是在用书法抒发思想情感,是在追求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这就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的内涵所在。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
13、“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 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C对应的原文“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选项把“重要成分 ”变为 “最主要的内容 ”,偷换了概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选项 D对应的原文 “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 书写 申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 ”,对象是 “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 ”选项为 “文人 ”,混淆了范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
14、题分析:选项 C对应的原文 “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 书写 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 ”,纸的运用 “推动了书写的进一步解放,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 “但却与 “晋人行草书札传世 ”没有因果关系,强拉因果。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 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 “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
15、了。 ”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 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
16、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 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 “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 ”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
17、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 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 “温情与敬意 ”,该书一经 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就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
18、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 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 “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 ”。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 条件十分艰苦。钱穆
19、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 “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 ”。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 “ 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新亚书院最终成为 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 1990年 8月 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 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 1992 年,
20、家人将钱穆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09年 8月 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隽秀,信中钱穆写道, “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 ”。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 “以天下为己任 ”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 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 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 对国史有一种 “温情与敬意 ”,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 “好像把你的心都
21、照亮了 ”,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离开大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作为一代国学大师, 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 【小题 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
22、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 ( 6分) 【小题 4】文章题目为 “一生为故国招魂 ”,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A给 3分,答 E给 2分,答 B给 1分,答 C和 D不给分。 【小题 2】 学生中 有 “校外旁听者 ”,说明钱穆学识渊博,所讲课程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他的课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学生们 “争坐满室 ”,说明钱穆的讲座激起了抗战期间学子们的求学热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 ”一句极写听众之多,引用名家的原话,使文章的叙述具有可靠性和感染力,更具体形象地使
23、当日的盛况再现。(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能够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使他们有一个存身之处和精神归依。 能够培养在民族存亡之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递文化薪火之人; 更有助于唤起青年人在 艰苦时期经世救国的远大人生抱负,即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 ”的不屈精神。(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观点一】心怀祖国,就要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有益于民族精神传扬的工作。 发扬民族精神,保有民族情怀也表现在平时的生活中,使民族情怀落在实处。 当外族入侵,民族危机的时候,更要多做一些对传扬民族精神有用的
24、实事。(观点明确 2分;分析合理 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在民族危机的时候,更需要有人担当,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 在民族危难时,民族精神的传 扬尤为重要。 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一些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的具体之事,要有所担当。 传扬民族精神,尤其要有一种不慕名利的奉献精神。(观点明确 2分;分析合理 6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 B项, “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 ”。理解的角度过窄,余英时是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河南 平顶山 许昌 新乡 三市高三 第一次 调研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