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4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4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4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 4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当的一项是 ( )( 3分) A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 持平之论 。 B面对战略上的调整,该公司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 急流勇退 ,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 排山倒海 般地高速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 D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 笔走龙蛇 ,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答案: D 依次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内心里拥有善, _, _, 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_, _。 看见贫穷而情不白禁地产生同情 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 助 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 B C D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在与默克尔就欧债问题交换意见时,温家宝表示,中国支持维护欧元稳定,但要想真正解决欧债问题,关键在于欧盟自身起决定性作用。 B
3、最近,严寒天气袭击北半球,乌克兰 3200所学校停课,波兰数千人饮水问题难以解决,冻死的人越来越多,谁能否认这场灾难没有对人们产生大的影响呢? C瑞典沃纳什堡地方法院 19日下午宣布,批准瑞典萨博汽车公司提出的破产,至此,拥有六十年辉煌历史的萨博汽车公司走到了尽头,这让很多车迷黯然神伤。 D针对长治市公务员考录违规事件,国家公务员局表示,这是一起有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恣意破坏考录秩序的恶劣事件,严重违背了公务员录用的公平公正原则。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分,每小题 3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作者:袁行霈)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4、。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 “有容,德乃大 ”。(周书 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 “公 ”,进而臻于 “王 ”,臻于 “天 ”,臻于 “道 ”,臻于 “久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 “海纳百川 ”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 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
5、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我们还可以以
6、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 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
7、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 【小题 1】下列与 “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 ”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尚书中的 “有容, 阅舜蟆保 独献印分械摹叭菽斯 送酰 跄颂欤炷说溃 滥司谩笔窃诟娼胪持握咭 浴昂砂俅 钡男亟罄赐持翁煜隆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
8、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 、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小题 2】下列对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 ”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
9、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 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 “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 ”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小题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
10、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本项表述的是包容带来的益处 【小题 1】 “ 作出重要贡献 ”属主观臆断 【小题 1】 “最早 ”时间推断错误。 “致使 ”强加因果。 C“所有鼎盛 ”原文中无此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各题。(分)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文 /刘斌)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
11、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陈 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
12、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 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五四 ”以后, “全盘西化 ”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 、南皮之间 ”。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 “论学论治,迥异时流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 “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 陈寅恪
13、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 “在 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 ”陈寅恪所提倡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 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 “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 ”。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 “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 ”。 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
14、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 “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 “其真能于 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 1937年 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
15、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 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 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 1927 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 “文化托命 ”,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 “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 待检玄
16、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 ”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 1927年开始之后的 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 “表彰我民族独 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
17、”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 ,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 “续命河汾 ”之路,意欲建构 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
18、为后世学者所宏扬。(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5分) A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 “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 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 “碑铭 ”和 “挽联序 ”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 1929年
19、,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小题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6分) 【小题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 6分) 【小题 4】文章结尾说 “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
20、,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结合全文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8分) 答案: 【小题 1】 AD 【小题 1】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分) 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4分,每点一分) 【小题 1】 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1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2分) 1927年,王国维逝世 ,遗书中的 “文化托命 ”,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 1分)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
21、,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 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2分 ) 【小题 1】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 2分)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 2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2分)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2分) 【小题 1】( 5分,答对一点 3分,两点 5分) A项,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 ”之中,
22、 “囿 ”并非 “局限和禁锢 ”之意。从前 文 “五四 以后, 全盘西化 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 ” 等语句可见, “囿 ”字在此有坚守之意。故 A项错误。 D项,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一句,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从本段整体来看,他认为吸收外来文化,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故题中 “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反对汲取外国文化 ”理解错误。 【小题 1】本题考查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 “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
23、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 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阅读下面
24、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零用钱 (美) R W 威尔 当潜在的雇主翻看他的简历时,乔 巴斯托恩坐在那里,尽可能让自己的双腿不要发颤。他知道那些记录对他不利,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别让那些缺点被读到,毕竟是圣诞节了。 威斯科特先生停下来,抬起头问道: “巴斯托恩先生,这里说你曾经因为盗窃被判入狱,是吗? ” 乔感到喉咙干涩、胃部收缩,他知道接下去是什么结果,他无力地说: “是的,但是 有环境因素 ” 。 “总是有环境因素的,巴斯托恩先生,然而 ” 又来了 “ 我们是家庭生意,不需要增加人手了,我希望你好运,早日找到工作。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 ” “我知道。 ”乔说完,站起来握了握威斯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山西省 山大附 中高 月考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