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媒体普遍认为,中俄关系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不会因为国际社会某些人、某些事而发生任何改变,两国人民的友谊是 牢不可破 的。 B在传达上级文件的会议上,与会代表 鞭辟入里 地学习,吃透了精神,明确了任务,统一了思想,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具体的规划。 C她真是个文学天才,写起文章来 兔起鹘落 ,思如泉涌。 D新到任的李县长两袖清风,对一些前来送礼的人,他也效仿 羊续悬鱼 ,将他们送来的礼品都摆放在门外。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B.鞭辟入里:形容分析透彻,
2、切中要害。不能修饰学习。 A.牢不可破:非常坚固,不可摧毁。多用于抽象事物。 C。兔起鹘落:兔子刚一跳起来,鹘就迅猛地扑过去。比喻写文章、作书画下笔敏捷,毫无停滞。也可比喻行动迅速、准确。 D。羊续悬鱼:羊续把鱼高高悬起。指为官清廉,不接受贿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 成语往往是对的。还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3、( ) 近年来,一系列公益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全民对 “正能量 ”的关注和讨论。 “正能量 ”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 。 。 。 , 。 只有多创造多传递 “正能量 ” 每个人的身上有 “正能量 ”,自然也有 “负能量 ” 才能增加人体的正能量 “负能量 ”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社会这辆疾驰的列车造成严重的伤害 一个人只有减少不该有的欲望,保持心 态的平和,喜乐地生活 这辆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D(根据标点符号可以确定,这六个句子应该是分为四组,其中一组的两个句子,跟前文联系紧密。有两个单独的句子。根据句意我们可以判断出 是递进的关系,
4、他们应该是一组。 是总结性语句,应该放最后。因此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该题型的答题技巧为: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一般是每句有两种选择,所以每题做对的概率至少 5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 “巨龙 ”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
5、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 深远的影响。 B文字书写时代即将结束,预示着人与字之间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已经终结。与此同时,屏幕文化造就了另一种关系的可能性 我们将不再书写文字,而是选择字体。 C据媒体报道,中国将在 2014年左右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自动巡视勘查,这为中国深空探测的发展奠定进一步的技术基础。 D面对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局面,要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答案: D 试题分析: D( A. 搭配不当, “完善 ”与 “发展 ”不搭配,应改为 “促进 ”; B逻辑关系错误, “已经终结 ”应为
6、 “快要终结 ”, C语序不当,应为 “进一步奠定技术基础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病句修改题考点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1.辨析并判断句子的正误。 2.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方面有侧重地修改病句。 3.用符号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4.在语段中找出病句进行修改。修改病句以通顺、正确为原则,不作修饰,不改变原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 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应对策略。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等语病。 现代文阅读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
7、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 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
8、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 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 “精神图腾 ”。 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
9、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 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
10、,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 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节选自河流的文化生命一书 ) 【小题 1】下列关于 “河流文化生命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B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
11、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 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 “精神图腾 ”。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
12、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性。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 B(程度变化,原文为 “在很大程度上 ”人类早期
13、文明又称大河文明。) 【小题 2】 C(范围扩大,保卫黄河仅在抗战时期是精神旗帜 。) 【小题 3】 D(偷换概念,河流是自然遗产。表述和原文不一致,应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既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也是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社科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
14、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边疆教育先驱寸树声 陆 安 民国教育界出过一些知名人士,像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然而在最为偏远、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也有这样一个热心教育的人士。他就是边疆教 育的先驱寸树声。 寸树声( 18961978 ),字雨洲,云南腾冲县和顺乡人。 1911年,寸树声考入大理中学, 1915年毕业回乡执教小学堂, 1918年赴日本留学,一待就是 10多年。 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后,寸树声回国,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执教。他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分析研究时局,力主抗日。后来,又与马叙伦、张友渔、齐燕铭等发起组织 “北平文化界救国会 ”,宣传救亡。 关心地
15、处边疆的家乡文化建设,一直是他始终不渝的情怀。他的家乡有建于1928年、占地 1392平方米、藏书 7万余册、被誉为 “在中国 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由胡适题写牌匾的和顺图书馆。这座气势非凡的乡村图书馆,是寸树声心仪之地,也是他心中的灯塔。 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这座图书馆: “我心焦的是图书馆所有的书籍虽然增加,而阅者不增加, 图书馆决不可成为一种 独善其身 的建筑物,应当利用种种方法引诱乡人来阅览,养成乡人一种进图书馆犹如进茶馆、上烟馆一般踊跃的习惯,只要进图书馆的人增多,那么我们的目的在无形中就算达到增加了。 ”这些话,今
16、天读来,仍不失其振聋发聩之意义。 1937年七 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先后在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任教。 1940年,寸树声回到家乡,创办了云南第一所华侨学校 益群中学,同时兼任和顺中心小学校长及和顺图书馆馆长。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并委托好友吴晗、曹靖华从昆明等地延聘来一大批学有专长、教书育人的名家,深入这座边陲学校,执掌教鞭,培育人才。 在他的心目中, “乡村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 ”, “乡村学校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有优秀知识的学习者,而出了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 一种新型的人才 ”。今天人们一再倡导的 “打
17、破学校与社会之间藩篱 ”的理念,当时的益群中学已经身体力行了。他十分欣赏斯巴达式的严格训练,认为, “以斯巴达的严格训练对背负着几千年因袭的中国青年是必要的,有益的。 ”这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就在日军铁蹄声声,逼近腾冲之际,寸树声在他一手缔造的学校里,上了那令人难忘的 “最后一课 ”。学校中依然高扬着中国的国旗,飘逸出琅琅读书之声。一袭素色西装的先生,站在学校礼堂的台子上,神色凝重地给全校同学上了 “最后一课 ”。那永远定格在史册上 的 “最后一课 ”,对于寸树声来说,更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他在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中这样描述: “ 讲完后,我呆站在
18、讲台上,只觉得鼻酸喉哽,不能再继续下去。台下的女生们已经欷 地在哭泣着,男生都低垂着头,直立不动。似乎经过了很长时间后,我鼓着勇气说了一声:同学们,再见吧! 就踉跄地走下台来了。 ” 然而, 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 。腾冲沦陷后,寸树声先后流亡到昆明和重庆。即使在颠沛流离、极为困厄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学生,在昆明组织成立了 “益群校友会 ”,想方设法关心和帮助学生。 1943年 5月,他撰写 出版了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一书,总结了乡村建设尤其是创办益群中学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其挚友徐家瑞评价此书, “情至文生,哀感顽艳,教育理论,以文艺之笔写出,更为动人。
19、 ” 抗战胜利后,寸树声返回故乡,重新竖起益群中学的金字招牌,益群中学红红火火坚持办了下来。 “文革 ”中,未能幸免,惨遭迫害。 1978年因病在昆明溘然长逝。一代教育家寸树声的名字和业绩与故乡的山河同在,永远载入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册之中。 (选自 文史春秋 2012年 11期,有删改) 【小题 1】对本 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寸树声在求学期间,力主抗日。他先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后来,又与马叙伦等发起组织 “北平文化界救国会 ”,宣传救亡。 B寸树声留日归来后,先执教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执教于
20、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等高校。 C寸树声关心家乡文化的建设,支持边区教育。 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捐款并提笔给家乡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观点。 D抗日战争时期,寸树声在家乡创办了第一 所华侨学校 益群中学,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 这篇文章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寸树声求学、教学、办学的经历,真切的体现了作为边疆教育先驱者的风采。 【小题 2】 1934年寸树声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图书馆,简要分析这个举动的作用?( 6分) 【小题 3】文中对 “最后一课 ”的描述,用了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这些细节描写的好处?
21、( 6分) 【小题 4】作为边疆教育先驱, “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 ” 体现在全文很多方面,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 3分, 2分, 1分。) 【小题 2】 表明自己对图书馆作用的看法,强调建图书馆目的就是让乡人阅读; 表达了对家乡的人进图书馆读书的渴望; 体现了寸树声关心地处边疆的家乡文化建设精神。 (每点 2分,共 6分) 【小题 3】 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上最后一课时寸树声的衣着整齐、神态凝重的形象特点; 写出了学生听课时候痛苦悲伤的情形; 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寸树声对最后一课难忘的情感。 (每点 2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4】第一个方面,对
22、边疆教育的关心方面, 在大学执教时,写信给家乡,关心家乡教育, 流亡到昆 明期间,组织成立了 “益群校友会 ”,想方设法关心和帮助学生。 第二个方面,边疆教育的实践方面 , 创办中学,筹备资金, 聘请名师、亲自执教; 抗战胜利后重建学校。 第三个方面,边疆教育的理念、思想方面, 创办学校的同时,他总结乡村学校的教学目的、训练形式和意义; 后来撰写出版了两年半的乡村工作,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写出一个方面 2分,解说每点 3分,共 8分;如果写了两个方面,每个方面 4分;如果写了三个方面,按照前两个方面给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 3分, 2分, 1分。 “在求学期
23、间 ”表述错误, “寸树声立即捐款 ”无中生有。 “以议为主 ”不太恰当) 【小题 2】虽然问题问的是寸树声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图书馆这个举动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那封信的内容。在解答时要结合信的内容说作用。 【小题 3】细节描写的最大作用就是突出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而体现在最后一课上,不但突出了寸树声的情感,也突出了学生们的情感,这些都是要在答题时注意的。 【小题 4】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点评:第一小题需要注意,该题型选项的分值不等,所以难度更大一些,怎样选出分值最高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北 衡水 第十四 中学 下期 期末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