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卷.doc
《2011年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6分 )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 2)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 ( 3)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 4)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 5) ,固 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 6)暧暧远人村, 。(陶渊明归园田 居) 答案: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
2、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那一刻就觉得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 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
3、,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阳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 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
4、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 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 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 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 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 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 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
5、在为自己创 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 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 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 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
6、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选自散文选刊 2001年第四期) 【小题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人们哼调子的故事开头,直接扣住文题,进而联想到父母亲哼调子的故事和自己哼调子的故事,借事明理,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而易于 接受。 B本文表示了人们对生活应持有的态度,是一曲积极人生观的赞歌,它鼓励人们要看重生命,热爱生活,这样做就能给自己创造自信,生活得有滋有味。 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
7、表达方式,将写人、叙事、议论、抒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侧重从对自己身边之事的感受来谈及人生,以小见大,又逐层深入地阐发道理。 D “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 ”, “那些东西 ”主要指父母对繁杂生活感到的压力和沉重;此句在文中的意思是:父母面对生活的艰难,却能够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创造自信,变得轻松了。 E “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 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 ”这一句意在比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必须建立在给生命配乐的基础之上;指点人们在生活中永远唱出或演奏激越的曲调。 【小题 2】 “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 ”这句话有什么作
8、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4分) 答: 【小题 3】末尾以问句 “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收束,而实际上在文中已经有了答案:,请将其概括出来。 (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 B、 D ( 5分) 【小题 1】( 1)揭示了父母劳动时哼歌的巨大意义。( 2) “灿烂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极简洁地表现了 “哼歌 ”对于父母人生的作用。采用了移用(答比拟也可)的修辞方法,语言灵活生动。( 4分,每点 2分) 【小题 1】可以从 “需要看重生命 ”“需要热爱生活 ”“需要乐观 ”“需要自信和勇气 ”等角度来回答即可。( 6分,答对 3点给满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
9、面的文字 德性与学 术 周来祥 德性与学术 ,是个老问题 ,也是个新话题 ;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立言先立德 ,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 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 ,其最高境界是 “至善 ”;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其最高追求是至真。理论上二者有区别 ,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司马光曾说 :“德才兼备为圣人 ,无才无德为愚人 ,德行胜过才能为君子 ,才能胜过德行为小人 ”。这种对 “圣人 ”、 “愚人 ”、 “君子 ”、 “小人 ”的界定 ,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 ,但司马光所谈的德 与才、道德 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
10、类型 ,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从价值与意义上说 ,“德才兼备 ”和 “德性胜过才能 ”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 ,而 “无德无才 ”特别是 “才能胜过德行 ”的人对社会总是有害的 ,而且才能越大 ,学问愈高而德行愈坏者 ,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 从更深层的意蕴看 ,真、善、美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特别在人文领域 ,没有善就难于掌握真 ,没有大善 ,没有大德性 ,就难于创造大智慧 ,难于产生大思想 ,难于作出大学问。老子创造了 一种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 ,但老子又称道德经 ,在这里 ,“德 ”与 “道 ”是内在 关联的。论语 是儒家的元典 ,“仁 ”是孔子的根本思想。 “仁 ”是儒家的大善、大德性
11、,同时也是儒家的大思想、大学问。由善及真 ,真善统一 ;由人道推及天道 ,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 “学术 ”这一概念中就包含着 “学 ”与 “术 ”。 “术 ”者知识、技能也 ,谓之小学问 ;“学 ”者 ,大理、大道、大本也 ,能发现、创造大理、大道、大本者 ,谓之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 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 ,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在小德性、小学问中二者可能不协调 ,甚至是相悖的 ,但在大德性、大学问这种大境界中 ,二者却必然是和谐的、一致的。德性制约着学问 ,没有大德性难于 作出大学问 ;学问也升华着德性 ,没有大学问也难于达到大德性。要想作出大学问 ,必须立大德性。站在泰山之巅可
12、以“一览众山小 ”;有大德性 ,大境界 ,才能有大胸怀 ,才能有无私的大爱 ,才能纳百川而汇大海 ,才能聚群峰而成高山 ;才能如张载所说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才能如司马迁所说 “究无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才能独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 ,才能成为大师 ,走向新的人文之巅。 (选自 2009年 11月 2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德性与学术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德性与学术的关系,是一个只在中国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B德性与学术,一个作用的是人的内心,一个作用的是外界的事物,所以二者显然
13、是不同的,因此并不见得非得把它们联系起来。 C司马光曾对人的德与才进行过精辟的论述,但我们并不应该全盘接受他的看法与意见。 D德性与学术的境界都有大小之分,在大德性大学问的大境界中,二者必然和蔼;而在小德性小学问的小境界中,则恰好相反。 【小题 2】不能说明 “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 ”的一项是( ) A德性往往影响着学问,没有大德性,很难在学问上有大的成就。 B大的德性、大的境界会让做学问的人拥有大的胸怀,更易于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C大的德性、大的境界更易于让研究者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 D由善及真,真善统一;由人道推及天道,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 【
14、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德行与学术,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B德行与学术虽 然不一定成正比,但只要我们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就一定能让有德的人也有才。 C一个不能对宇宙及人类的大思想大智慧有所了解的人,是无法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的。 D作者认为,司马迁说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时,他已达到了人文之巅。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A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 .成
15、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时成功已死,其子锦率众欲犯海澄。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三年,加靖海将军。七年,琅密陈锦负隅海上,宜急攻之。召诣京师,上 询方略,琅言台湾计日可平。事下部议,寝其奏。因裁水师提督,授琅内大臣。二十年,锦死,子克爽幼,诸将郑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上复拜琅福建水 师提督,谕 相机进取。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苹屿,乘南风 进泊八罩。琅遣游击蓝理以乌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
16、战不少却,遂取澎湖。克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克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 台湾平。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诏捷克爽公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 “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 者,为国事重不敢顾 私也。 ”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葬惠安黄塘,赠太子太保。子世纶、世骠,自有传;世范,袭爵。 (节选自清史稿 施琅传,有改动) 注 郑成功 (16241662) 南明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福建省 安溪 一中 惠安 中学 下学 期期 联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