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西省九江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doc
《2010年江西省九江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江西省九江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江西省九江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其他 默写(每题 1分,共 12分) ( 1)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 2)悦亲戚之情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 。( 3)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 ? (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 5) ,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 。 ( 6)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 。 ( 7) ,秋水共长天一色。 答案:略 选择题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酒馔( zhun) 迤逦 (l) 傩 (nu)送 或棹 (zho)孤舟 B、 拮据( j) 连累( li) 庇佑( b) 并行不悖( bi) C 流憩 (q) 央浼 (
2、mi) 憎恶( zng) 锣鼓喧阗( tin) D、 潦水( lo) 睢 (su)园 俨然( yn) 载欣载奔 (zi) 答案: C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玷辱陶冶良晨美景哀声叹气 B撮合矜持平心而论没精打采 C辖制通霄阴谋鬼计战战兢兢 D鞭苔泅水精疲力尽涣然冰释 答案: B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翠翠生活在湘西的 “边城 ”,是个下里巴人。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同学们却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如果只为了一个小小的成就便踌躇满志 ,不但得不到别人的赞美 ,反而会遭人们嗤之以鼻。 D在已经
3、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要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提高解放军不断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B中国现代企业的灵魂在于 “中国制造 ”,怎样才能摆脱故步自封,重振华夏雄风?事实证明,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了它们的生死存亡。 C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日前裁决,达 芬奇密码的作者丹 布郎被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成立。 D虽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可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这并不很大的收益却会由于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而被抵销,结果其实际总收入还
4、有可能下降。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而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 , , 。 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 “光棍好过 ”,也听而不问了 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 B C D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 “变形 ”,是相对于 “常形 ”而言。 “常形 ”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 “变形 ”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 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
5、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 “变形 ”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 “变形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 “变形 ”的观念是指狭义的 “变形 ”,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古柏行: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 “四
6、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 “四十围 、 二千尺 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 ”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 “变形 ”甚多,诸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白发三千丈 ”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 “变形 ”观念。 宋元以来, “变形 ”的美学观念 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 “
7、变形 ”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 “变形 ”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 “变形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 “白眼看天 ”的蔑视情绪。这种 “变形 ”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小题 1】下列关于 “变形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显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 “变形 ”,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
8、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 “变形 ”。 C关于 “变形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 “变形 ”往往是指狭义的 “变形 ”,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 所发生的改变。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 “黛色参天二千尺 ”、李白诗 “白发三千丈 ”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 “变形 ”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 “变形 ”,这种“变形 ”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 “变形 ”是创作
9、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小题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 “变形 ”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 “常形 ”而言的,可以说 “变形 ”来源于“常形 ”,有时甚至 “变形 ”就是 “常形 “。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 “变形 ”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 “变形 ”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 “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 ”,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 “变形 ”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
10、国古代的 “变形 ”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1】 B. 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 “变形 ”。原文 :这种 “变形 ”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小题 2】 C. 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 【小题 3】 A. 有时甚至 “变形 ”就是 “常形 ”,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看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尹雪艳是株梅花,而且是雪光中的,极端的娇艳,又极端的朴素,香气淡淡,
11、久经回味;金大班呢,是一簇夜来香,香气扑鼻,那在月夜下闪烁的花朵,恰如多情的眼,在半梦半醒间,温暖着迷茫的人。 梅花不管多么经得起风霜,它终有花容不再的时候;夜来香呢,它也终归有寂灭的一天。可是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 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 在那里给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我
12、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同性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 为 “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 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 “春 ”,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 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 “太美了,太美了 !”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
13、的太清官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 “这是芍药。 ”白先生走过去,大叫: “不是芍药,是牡丹啊 !”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 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 “不得了,不得了 !”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那儿的市民爱好音乐。白先生笑着说,抗战时,他父
14、亲 (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先生 )打到了东北,可是蒋介石不让打 !他说自己没有来过哈尔滨,当然希 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这里演出。 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 “歇伏 ”,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鲁大学到香港大学讲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惆怅,在港台影响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我在爱荷华时,聂华苓老师就跟我讲过他不少 “醉酒 ”的趣闻。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先
15、是给我叫了 杯鸡尾酒,然后又拉我进 “冰屋子 ”,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梅芳女士悄悄对我说,愁予先生几年前做过心脏手术,医生建议他少饮酒,可他改不了。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有一天晚上,他请我和台湾作家刘克襄到港大他暂居的寓所去坐坐,一进去,他就举着一瓶酒对我说: “这是金门高粱酒,给你准备的,你带回哈尔滨吧 !”我说我从香港出发,还要到北京开会,托运酒又麻烦,不如喝掉。愁予先生豪爽地说: “就听你的。 ”梅芳女士早已准备了几样下酒菜,我们围聚到桌旁,喝酒谈天 。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
16、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 。 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 “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彳亍走来。 ”他写 “塔 ”: “塔,乃天问的形式吗 ”他写微醺的状态: “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微醺是左手二指拈花,右手八指操琴;微醺,抬头满天的灯,低头满座的美人。 ”他写花: “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 ”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 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
17、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 “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 !”聂华苓叫道: “很对很对 !” 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 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 ,境界还不够深远所致的。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做结: 我们常常去寺庙 常常去无人的海滩 常常去上坟 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江西省 九江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