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高一下期末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0-2011年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高一下期末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2011年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高一下期末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2011年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高一下期末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 1分) ( 1)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 2)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 4)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5)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答案: ( 1)俯察品类之盛 ( 2)暧暧远人村 ( 3)剑阁峥嵘而崔嵬 ( 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5)望帝春心托杜鹃 ( 6)一蓑烟雨任平生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2、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那些保健品柜台的推销员们 ,身穿白大褂 ,正襟危坐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高深莫测的仪器后面 ,让你错以为是医院里前来义诊的医务工作者。 B邹昊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我们的干部,采用全程电子跟踪管理,既保证了整个流程的公开透明,也避免了瓜田李下之嫌。 C近来,一名杭州乞丐流浪者 “ 犀利哥 ”的照片风靡网络, “犀利哥 ”迅速走红,由于他的举止特立独行,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实性。 D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这类书已然被奉若神明;尽管它有不少 方面颇须斟酌,但它是考试的出发点和归宿,仍然可以身价百倍, 地位高于教师,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 “套中人 ”。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
3、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类一直面临着三个基本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 。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宫 我国的故宫,其核心建筑三大殿的名称,集中反映了这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这三大殿的名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和谐。 化矛盾为和谐,始终是中国人的梦想与 追求。 中和殿,中庸平和,喻人世和谐。 保和殿,心态和顺,身体安适,喻人的身心和谐。 太和殿,天地祥瑞,喻人与自然和谐。 A B C D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那些已经本科毕业的人,在选择深造的途径上却十分迷惑,不清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怎么回事,
4、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只有学位没有学历。 B可以这样说,一个写不好对话的小说家是写不出杰出的长篇的,而对话的能力恰恰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小说家是否优异的关键因素所在。 C毕竟楼盘是按照大户型来设计的,如今面积改小肯定会出现通风采光不足、上下水管道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购买时您可一定要注意。 D受地震的影响,日本宫城县境内出现了宽约 4米的断裂带,这是日本最大的有地震观测史以来的地壳变动纪录。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共 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百家讲坛 ”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 ”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
5、,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 “国学 ”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 “百家讲坛 ”之“百家 ”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 “百家讲坛 ”,数量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 “返本开新 ”,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 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
6、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 “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 几个 “功勋 ”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 “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 ”,就更困难。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
7、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 “历史评价 ”或者 “历史学结论 ”,不如说是一种 “舆论评价 ”或者 “社会学结论 ”。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 “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的帝 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 ”其实是娱乐业的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 “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 ”。寓教于乐,就这
8、样实现了。(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各项中,不是 “百家讲坛 是个奇怪的坛 ”的理由的一项是( 3 分) A “百家讲坛 ”之 “百家 ”并不是真正的 “百家 ”, “讲坛 ”成了 “国学 ”的讲坛。 B “百 家讲坛 ”号称 “百家 ”,从数量上可以保证。 C “百家讲坛 ”的讲者观点偏颇,导向不正确。 D “百家讲坛 ”貌似在布道,实则在娱乐。 【小题 2】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B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所以不难找出几个
9、“功勋 ”来证明其 “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但作为学术而言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 C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这种 “社会学结论 ”没有必要颠覆,也很难颠覆。 D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 “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的确困难。 【小题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百家 ”应是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真正 “百家 ”。 B在第二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于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呵护人性。
10、 C现在的 “百家讲坛 ”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 “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 D对 “百家讲坛 ”,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作者这样说实际上是对 “百家讲坛 ”的挖苦讽刺,并未体现 “百家讲坛 是个奇怪的坛 ”。 【小题 1】 “过于简单 ”“缺乏学术性 ”的说法于文无据。 【小题 1】 B对于丹也持批评态度。 C不是 “都在做翻案文章 ”。 D文中 “寓教于乐 ”的说法是反语。 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
11、下面的文字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作者: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 que),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 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
12、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 “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 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 “中学 ”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 “西学 ”对话,甚 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13、,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 ,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
14、住了,但是他说, “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 。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
15、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 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 8月,阔别 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
16、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 “寅恪兄双目全不 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 ”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 1964年,陈寅恪 75岁。五年后, 1969年 10月 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 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青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 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2011 辽宁省 本溪市 第一 中学 一下 期末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