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0-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7分) ( 1) , ,发尽上指冠。 (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 劝学) ( 3)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4)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 ( 5)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 6)把吴钩看了, , , 。(辛弃疾水龙吟) ( 7)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 目。 (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3)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 4)江间波
2、浪兼天涌 ( 5)响穷彭蠡之滨 ( 6)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7)夜阑卧听风吹雨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在 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 C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 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D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 (节选 )人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本第四册,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模棱两可,而一些专家却明确表示,对此无需大惊小怪。 答案: D 将下列各
3、句排序成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这场运动,因为其广阔的背景和深远的意义,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史册。 作为 “四月青年 ”的一员,当我今天在此纪念和反思这场运动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千言万语难以述尽。 在那个为我们今天所不断回溯、不断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和力量的春天。 在这场运动之中所凝聚和锻 炼出来的这代青年,被人们亲切而光荣地称为 “四月青年 ”。 我有幸和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起,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一场捍卫 “精神中国 ”的伟大爱国主义运动。 A B C D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师大今年的自主招生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着重对考生现有
4、能力和未来潜质的考核,其中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 B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激励人们战胜苦难的精神财富。 C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D搜狐第三届 “读本好书 ”年度评选活动日前正在进行,此活动旨在推广一年来文学、社科和生活这三大类图书中最值得传播的好书。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
5、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 “和合 ”一词中的 “合 ”,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 “合 ”;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 “合 ”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 “和 ”的状态。所谓 “和 ”,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 上的 “和 ”,有别于 “同 ”,故而孔子力主 “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 “和 ”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
6、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 “拿得起 ”;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有为 ”;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 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 “想得开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 “无为 ”;用一个字来说,叫做 “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
7、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 “放得下 ”;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 “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 “放得下 ”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
8、 “终极关怀 ”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 “张 弛和合学 ”;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 “生死和合学 ”;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 2010年 11月 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 1】关于 “和合 ”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 “和合 ”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 “合 ”,多种要
9、素凑在一起才是 “合 ”,只有 “合 ”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 “和 ”的状态。 C孔子力主 “和而不同 ”,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 “和 ”的状态,而不是 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 “拿得起 ”,道讲 “想得开 ”,佛言 “放得下 ”,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小题 2】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 3分)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 “和 ”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
10、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 “合 ”,所以 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小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 “和合 ”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 “生 ”,不研究 “死 ”,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 “互补 ”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
11、的学问,才能讲 “张弛 ”之道,破 “生死 ”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原文说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 “和 ”的状态。所谓 “和 ”,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前提错误。 【小题 1】 “要素 ”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 “三家都不可或缺 ”是指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 “信奉 ”。 【小题 1】 A.无中生有,原文没有 “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 不健全的心态 ”之说;B. 偷换概念,改变了范围, “中国
12、固有的学问 ”比 “儒道两家 ”大得多,另外 “只是 ”一词太绝对,原文说 “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 C. 概括失当,并非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 互补 之说即无从谈起 ”,儒道两家既可互补,所谓 “一张一弛 ”。 实用类文本阅读(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24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作者: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 que),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
13、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 “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 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 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 “中学 ”必
14、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 “西学 ”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 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
15、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 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 “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
16、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 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
17、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 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 8月,阔别 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 “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 ”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 1964年,陈寅恪 75岁。五年后, 1969年 10月 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
18、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 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青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B 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 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
19、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C陈寅恪认为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D 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 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小题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 6分) 【小题
20、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6分) 【小题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这一主张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1】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王国维碑文: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其实他坚持的就 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潜心治学,死而后已。有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作品。(每点 2分)(注意
21、要有事实例证) 【小题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 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 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 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 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 1】答案:示例: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
22、传统文化。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 “国际潮流 ”,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 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无疑将影响我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 “本来民族之地位 ”将岌岌可危。(对陈寅恪主张的理解阐释 4分,联系实际 4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小题 1】 B、当时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原文说: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 D、原文有: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
23、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 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文学类文本阅读(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24分) 晚 秋 【亚美尼亚】 埃 .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两个身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2011 河北 正定 中学 高二下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