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四幅图中的做法,能够减小压强的是( ) 答案: A 试题分析: A、载重汽车装有许多轮子,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故本选项正确; B、根据 可知,碾子质量越大,其重力就越大,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根据压强的定义式 可知,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故本选项错误; C、 D、冰鞋上装有冰刀,飞镖头部很尖都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选项 C、 D错误 故选 A 考点: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点评:此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
2、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解答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 如图所示电路,电阻 R1标有 “6lA”, R2标有 “3 1.2A”,电流表 A1、 A2的量程均为 0 3A,电压表量程 015V,在 a、 b间接人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闭合开关 s后,为保证 R1、 R2均不损坏,则允许加的电源电压和通过电流表 A1的电流不得超过( ) A 9V 1A B 3.6V 1.8A C 9.6V lA D 3.6V 0.6A 答案: B 试题分析:开关闭合后,两电阻并联,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电流表 A1测干路电流,电流表 A2测通过电阻 R2的电流
3、, ( 1) 电阻 R1标有 “6 1A”, R2标有 “3 1.2A”,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 电阻 R1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为 , 电阻 R2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为 , 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且 , 为了保护电阻 R2,电源电压不能超过 3.6V ( 2)此时通过电阻 R1的电流为: ,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干路电流表 A1的示数 故选 B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电流、电压的计算,关键是欧姆定律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判断电路的最大电压和最大电流,还要记住并联电路电压和电流的规律 如图甲所示,在 只薄塑料袋中装水过半
4、(未满),用细线扎紧袋口,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其所受重力为 9N;再将这个装水的塑料袋浸入烧杯内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6N 时,袋内水面与烧杯中的水面相比(不计塑料袋和细线的重) ( ) A比烧杯中的水面高 B比烧杯中的水面低 C与烧杯中的水面相平 D高低无法判断 答案: A 试题分析:若袋内水面与烧杯中的水面相平,则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袋内水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此时排开水的重力等于袋内水的重力,所以测力计的示数应为零而题中测力计示数为 6N,说明浸入水中的袋内水的体积不到一半 故选 A 考点: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 点评:此题解答过程用到了假设法,解物理选择题要多用假设、推理、
5、举例等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右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B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C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D灯泡变暗 答案: B 试题分析:如图:滑动变阻器和灯泡并联,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所以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测量滑动变阻器电流; 滑动变阻器滑片 P向右滑动过程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电压不变,始终等于电源电压,故电压表示数不变,由欧姆定律可得,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减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因为并联电路两端电压不变,所以灯泡的功率不会发生变化,亮度不变。 故选 B。 考点:电路的动态分析;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的应用 点评
6、:本题考查了滑动变阻器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影响,解决此类问题要判断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电阻的变化,再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来判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 甲、乙两个磁极之间有一个小磁针,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所示。那么( ) A甲、乙都是 N 极 B甲、乙都是 S极 C甲是 s极,乙是 N 极 D甲是 N 极,乙是 S极 答案: C 试题分析: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从图可知:甲磁极和小磁针的 N 极相吸引,故甲磁极是 S极;乙磁极和小磁针的 S极相吸引,故乙磁极是 N 极 故 选 C 考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记忆时可以与
7、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类比记忆会更好 小张用 “135”相机拍摄金牛山公园的 “十二生肖 ”群雕全景照,要使底片上得到清晰的像,照相机镜头与群雕的距离应为( ) A大于 2倍焦距 B大于 1倍焦距、小于 2倍焦距 C小于 1倍焦距 D等于 2倍焦距 答案: A 试题分析:照相机底片上的像比实际雕像小的多,所以照相机镜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条件可知照相机镜头与群雕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由上述可知选项 B、 C、 D都不正确 故选 A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凸透镜成像条件的了解: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小的实像;
8、 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图所示的各类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起子 B道钉撬 C筷子 D钢丝钳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起子在使用时,动力臂比阻力臂长,故属于省力杠杆;故 A错误; B、道钉撬在使用时,动力臂比阻力臂长,属于省力杠杆;故 B错误; C、筷子使用量,阻力臂大于动力臂,属于费力杠杆;故 C正确; D、钢丝钳在使用时,动力臂比阻力臂长,故属于省力杠杆;故 D错误; 故选 C 考点:杠杆的分类 点评:分析准确题目中工具的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关系,是判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关键 一架飞机在某灾区上空沿
9、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同时向地面投放救灾物资。投下物资后,飞机的动能和势能发生变化是( ) A动能不变,势能减小 B动能变小,势能不变 C动能和势能都变小 D动能和势能都不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同时向地面投放救灾物资,投下物资后, ( 1)没有发生弹性形变,不具有弹性势能 ( 2)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尽管匀速飞行速度不变,但投下物资后,质量变小,因此动能减小 ( 3)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尽管沿水平方向高度不变,但投下物资后,质量变小,因此重力势能减小 ( 4)机械能 =动能 +势能,动能减小,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故选 C 考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大小的比较;
10、势能大小的比较;动能的影响因素;势能的影响因素;机械能 点评: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和速度, 分析动能的变化就是分析质量和速度的变化;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质量和高度,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就是分析质量和高度的变化解题时注意抓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键字词,从中找出表示 “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 ”变化的字眼,从而分析机械能的变化情况特别注意质量的变化,很多学生容易出错 如图所示,在铝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用橡皮泥堵住罐口,把酒精灯撤去,让易拉罐自然冷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罐口出现的白雾是熔化形成的 B易拉罐被压瘪,是由于罐体冷却收缩形成的 C易
11、拉罐被压瘪,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D易拉罐被压瘪后,过一段时间又自动恢复原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罐口的白雾是液态的,是由罐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 A是错误的; B、易拉罐被压瘪是在罐口被封的情况下,若罐口不封,易拉罐依然在加热后冷却的情况下,易拉罐是不会被压瘪的,这就说明了易拉罐压瘪不是冷却收缩形成的,所以 B是错误的; C、罐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罐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被压瘪,所以 C是正确的; D、易拉罐被压瘪后,要恢复原状,需要使罐内的气体压强变大,且大于外界的大气压,但罐子离开酒精灯后,罐内的压强和外界的大气压都是不会变化的,所以不能恢复
12、原状,所以 D是错误的 故选 C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题,考查了液化、大气压,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要能够使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探测器在外力消失之前是运动的,那么在外力消失之后,由于它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所以它的运动状态就不会发生改变,
13、只能沿直线永远的匀速运动下去 故选 D 考点:牛顿第一定律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即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要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 一定强度时就能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半导体 B磁性物质 C真空带 D绝缘物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超声也是声音,只要存在真空,超声就无法传播 所以人们可以通过真空带,来抵御超声武器 故选 C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的传播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性质的了解情况,要掌握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特点 下列家用电器中,
14、应用了电动机的是( ) A日光灯 B电风扇 C电饭锅 D电热水壶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日光灯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故 A不符合题意 B、电风扇是将电能转化机械能,应用了电动机故 B符合题意 C、电饭锅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故 C不符合题意 D、电热水壶是将电能转为内能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实用电动机的构造、特点和应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家用常见电器的能量的转化的了解和掌握 下列数据估计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 20mm B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 5m/s C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5kg D人的平均密度大约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一支新铅笔的
15、长度约 20cm, 20mm=2cm不符合实际; B、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 1m/s, 5m/s不符合实际; C、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0.25kg, 5kg不符合实际; D、人的平均密度与水的密度相当,大约是 1.0103kg/m3,符合实际; 故选 D 考点:长度的估测;质量的估测;密度及其特性;速度与物体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中物理量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小红新家中有 150W的电视机一台, 300W的洗衣机一台, 100W的电冰箱一台, 2200W的柜式空调机一台, 250W的电脑一台, 800W的电饭锅一只,40W的照
16、明灯 8盏,则安装电能表时,选用以下哪一种电能表最合适( ) A 220V 5A B 220V 15A C 220V 20A D 220V 30A 答案: C 试题分析:小敏家中所用用电器同时工作时的总功率为: ; A中电能表的最大功率: ,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中电能表的最大功率: ,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中电能表的最大功率: ,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中电能表的最大功率: ,此电能表最大功率也符合要求,但从最合适考虑, C电能表更合适,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电功率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能表的参数的理解与电能的求法以及电功率的计算,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题 实验题 小
17、明同学用焦距为 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 1)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 20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 _的实像(选填 “放大 ”、 “等大 ”或 “缩小 ”)。 ( 2)改变蜡烛 位置,使其位于 35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 _的实像(选填 “倒立 ”或 “正立 ”)。 ( 3)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 42cm刻度线处,小明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 _的烛焰的像。(选填 “放大 ”、 “等大 ”或 “缩小 ”) 答案:( 1) 缩小 (
18、2) 倒立 ( 3) 放大 试题分析: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凸透镜的位置在 50cm处; ( 1)当蜡烛位置位于 20cm刻度线处时, ,即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2)当蜡烛位置位于 35cm刻度线处时, u=15cm,即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3)当蜡烛位置位于 42cm刻度线处时, ,即 u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此题型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是必考的内容之一,注意 20cm刻度线处不要当成物距;本实验要多练习,熟练掌握。 某同学在做研究影响物质吸热多少的因素的实验时,得到如下的数据表: 物质 实验次数 质量(
19、kg) 升高的度数( ) 加热时间( min) 水 1 0.05 10 10 2 0.10 10 20 煤油 3 0.05 10 5 4 0.05 20 10 ( 1)分析第 1、 2次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 2)分析第 1、 3次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 3)分析 _次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就越多。 答案:同种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与物体质量有关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3.4 试题分析:( 1)分析第 1、 2 次实验数据可知,物质的种类和升高的温度相同,质量和加热时间不同,加热时间越长表明
20、吸收的热量越多,所以可得出结论:同种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与物体质量有关; ( 2)分析第 1、 3次实验数据可知,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物质的种类和加热时间不同,加热时间越长表明吸收的热量越多,所以可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 3)因为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可找质量相同,物质种类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吸收的热量不同的两组数据,所以可分析的数据是第 3、 4 考点:热量的计算;比热容的概念 点评:通过分析数据找出结论,要先分析几组数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结合题意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结论 如图是探究 “平面镜成像特
21、点 ”的实验装置。 ( 1)装置中 M是 ,使用它的好处是 ; ( 2)当蜡烛 2 与蜡烛 1 完全重合后,移去蜡烛 2,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在光屏上 (选填 “能 ”或 “不能 ”)接收到蜡烛 1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 3)实验中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 2,蜡烛 2都无法与蜡烛 1所成的像完全重合的原因是 。 答案:( 1)玻璃板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不能 虚 ( 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试题分析:( 1)不能用平面镜做实验因为其不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利用了玻璃的透光性,便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福建省 福州 延安 中学 九年级 中考 模拟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