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 谢赫曼,以表彰他在发现准晶体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准晶体可能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低 B耐磨损 C导电性差 D抗氧化性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密度低,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B、耐磨损,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C、导电性差,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D、抗氧化性强,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
2、属于化学性质。故选 D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某混合气体 N 可能是由 H2、 CO、 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解其组成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假设 NaOH 溶液可以完全吸收 CO2)。 下表中是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据此推测气体 N 的组成结果正确的是: 可能出现的 实验现象 气体 N 的组成X中液体Y中黑色粉末 Z中液体 A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H2 B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CO和 CO2 C 变浑浊 变成
3、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H2和 CO2 D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H2和 CO 答案: AC 试题分析: X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若不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不含二氧化碳;由于 X和 Y中间使用了氢氧化钠溶液,故无论原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进入 Y中的气体不再含有二氧化碳,故若 Z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即原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反之,说明气体中没有一氧化碳;若 Y中黑色粉末变为光亮的红色,说明气体中有还原性的气体。故选 AC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氢气
4、、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相关反应的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于不能直接检验的,要检验其反应的产物。 下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 ,其中实验目的能够达到的是:答案: BC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原理分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利用可燃物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以引起明显的压强差,而使外界的水进来补充,而用硫粉来实验时,由于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故集气瓶内压强变化不大,所以水进入量很少,错误; B、由于高锰酸钾固体在受热条件下易分解生成氧气,所以发生装置要选 “固体加热型 ”,而由于氧气不易溶解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正确; C、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周围都
5、有可取,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白磷,同样都是白磷,且水中的白磷的温度还高 但是却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故能探究燃烧的条件,正确; D、由于本实验的反应为 Na2CO3+2HCl=2NaCl+CO2+H2O,即生成物中有气体,而整个装置又处于开放状态,故导致反应后无法称量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故选 BC 考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探究燃烧的条件,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本题属于实验方案评价题,解答本题时,要认真观察图示,分析实验装置设计的原理及依据、设计思路、现象是否明
6、显等,并以此对方案进行评价。 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 (括号内是所用的药品或操作),你认为可行的是: A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铁丝、银丝、硝酸铜溶液) B鉴别固体:氧化铜、二氧化锰(观察颜色) C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点燃) D除去铁粉中混有的银粉(加入稀盐酸,洗涤,过滤)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物质的性质分析。 A、由于铁丝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故能证明铁比铜活泼;而银丝与硝酸铜溶液不反应,说明铜比银或活泼,故能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 B、由于氧化铜和二氧化锰都是黑色固体,故通过观察颜色,不能区分,错误; C、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能
7、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所以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的,可以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错误; D、除去铁粉中混有的银粉,不能用稀盐酸,因为稀盐酸能与主要物质铁粉反应,而不与杂质反应,错误。故选 A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气体的净化(除杂) 点评: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 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时的物质量的
8、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但由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其质量不变,错误;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会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其质量会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大,错误;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随着金属的不断加入,稀盐酸最终会完全反应,故它们最后生成的氢气应相等,错误;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生成的氢氧气体的体积比为 2:1,正确。故选 D 考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水的电解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
9、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 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金属 Ni、 Mn分别放入其他三种金属 X、 Y、 Z的盐溶液中,反应的结果和有无金属析出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X盐溶液 Y盐溶液 Z盐溶液 Ni 无 无 有 Mn 无 有 有 它们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 X Mn Y Ni Z B Z Ni Y Mn X C Z Mn Y Ni X D X Mn Ni Y Z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情况,判断金属的活动性。根据题意, N
10、i与 X盐溶液和 Y盐溶液不反应,而能与 Z盐溶液反应,说明 Ni的活动性比 X、 Y弱,比 Z强; Mn与 X盐溶液不反应,而能与 Y盐溶液和 Z盐溶液反应,说明 Mn的活动性比 X弱,比 Y、 Z强,故它们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X Mn Y Ni Z。故选 A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苯甲醇(化学式为 C7H8O)在医疗上曾做溶剂来溶解青霉素钾盐 减轻注射时 的疼痛,但由于不断有试验数据显示,苯甲醇与臂肌挛
11、缩存在相关性,会造成患者 “青蛙腿 ”。因此,该方法已逐渐被淘汰。下列有关苯甲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苯甲醇中 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7.8% B苯甲醇是由 7个碳原子、 8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的 C苯甲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D苯甲醇含有苯甲醇分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苯甲醇的化学式为 C7H8O 来分析。 A、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可知,苯甲醇中 C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77.8%,正确; B、苯甲醇是由苯甲醇分子构成的,而 1个苯甲醇分子中含有 12个 C原子、 8个 H原子和 1个 O 原子构成的,错误; C、由苯甲醇的化学式为 C7H8O,可
12、知该物质是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D、苯甲醇含有苯甲醇分子,正确。故选 B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查资料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做还原剂。定向爆破常伴有反应: 2Al+Fe2O3 Al2O3+2Fe,此反应中还原剂 是: A Al B Fe C Fe2O3 D Al2O3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物的得氧和失氧来判断,得氧的是还原剂,失氧的是氧化剂;故在化学反应 2Al+Fe2O3 Al2O3+2Fe中,铝得氧是还原剂,氧
13、化铁失氧是氧化剂。故选 A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点评:熟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要能从反应物的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来分析判断。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因为 H2O 和 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因为蜡烛燃烧生成 CO2和 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 C元素和 H元素 C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 8,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 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因为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等分析。 A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
14、质的最小微粒, H2O和 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蜡烛燃烧生成 CO2 和 H2O,说明反应后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故反应前也应有三种元素,又因为反应物质中有氧气,故可判断蜡烛中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正确; C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 8,但最外层电子数为 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因为大部分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也为 8,错误; D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但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如氢、氧混合气体中就含有不同种元素,但属于单质组成的混合物,错误。故选 B
15、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原子的构成,物质的分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的知识点较 多,熟记相关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在解此类题时,可熟记一两个特例,便于更快捷的判断。 运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下表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安全常识 B 区分常见物质 天然气泄漏 立即打开换气扇 油锅着火 立即用水扑灭 预防煤气中毒 确保烟道畅通 O2和 CO2 用澄清石灰水 H2和 N2 闻气味 食盐和白醋 观察颜色 C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 日常生活经验 N2性质稳定 作保护气 H2具有可燃性 作气体燃料 CO具有还原性 冶炼金属 去除衣服上油污 用
16、汽油洗涤 使篝火更旺 把木柴架空 硬水软化 加入明矾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 A、天然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换气扇,因为开关闭合会产生电火花,有可能引发爆炸;油锅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扑灭,因为油的密度小于水,油在水上,水不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可用锅盖盖灭;确保烟道畅通,有利于煤气逸出,能预防煤气中毒,错误; B、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氧气不能,故 O2和 CO2能用澄清石灰水区别; H2和 N2都是没有气味的,故闻气味无法区别;食盐和白醋都是无色的,故观察颜色无法区别,错误; C、 N2性质稳定,故可作保护气; H2具有可燃性,故可作气体燃料; CO具有还原性
17、,故可冶炼金属,正确; D、由于油污能溶解于汽油,故去除衣服上油污,可用汽油洗涤;把木柴架空,能增大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面,使燃烧更充分,故篝火更旺;硬水软化,可用加热或煮沸的办法,使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沉降出来,从而达到软化的目的,错误。故选 C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常见气体的用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硬水与软水 点 评:本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熟记相关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此外,具体解答时,可采用排除法,会更便捷些。 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 “ ”和 “ ”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分子
18、种类没有改变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 1 2 答案: C 试题分析:设 表示 A原子, 表示 B原子,则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 A2+B2=2AB A、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错误; B、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的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错误; C、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两种单质生成一种化合物的化合反应,正确; D、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 1: 1,错误。故选 C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分子是由原
19、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 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今年,我省出现旱情,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有关部门呼吁,人人都应该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下列节水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洗过菜的水用来浇花 B尽量杜绝自来水的跑、冒、滴、漏现象 C工业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D少喝水,不洗澡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节水措施分析。 A、洗过菜的水用来浇花,属于一水多用,可以节约水资源,正确; B、尽量杜绝自来水的跑、冒、滴、漏现象,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可以
20、节约水资源,正确; C、工业 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可以节约水资源,正确; D、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不能为了节约用水而少喝水,不洗澡,错误。故选 D 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点评:理解和熟记常见的节水措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这一方面的知识的积累。 下列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A 2个氮分子: 2N B 2个碳酸根离子: 2CO32 - C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2O3 D 4个氢原子: 2H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 A标在物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 2个氮分子表示为 2N2,错误; B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
21、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由于碳酸根离子带 2个单位负电荷,故可表示为 CO32-, 2个碳酸根离子就在其前再加 2,故表示为 2CO32-,正确; C据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中该元素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且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由于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3价,故表示为2O3,错误; D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4 个氢原子表示为 4H,错误 。故选 B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
22、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将 “神舟八号 ”飞船送入太空的是 “长征二号 ”F运载火箭,火箭工作中发生 的反应为 C2H8N2 + 2R = 3N2 + 4H2O + 2CO2;其中 R的化学式是 : A N2O4 B NO2 C N2O D CH4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H8N2+2R=3N2 +4H2O+2CO2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C原子 2 2 H原子 8 8 N 原子 2 6 O 原子 0 8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反应物 2R分子中含有 4个 N 原子和 8个 O 原子,则 1个 R分子中含有 2
23、个 N 原子和 4个O 原子,故物质 R的化学式为 N2O4。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用分子观点解释右图漫画中小女孩的话,正确的是: A分子质量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体积小 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分析,由于烟草燃烧后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最后运动到不吸烟的人的鼻腔中,使不吸烟的人造成被动吸烟。故选 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熟练掌握微观粒子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即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粒子之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广东省 佛山市 南海 初三 一学期 期末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