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从西周开始,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开,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 ”这集中体现了西周实行的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 ”殷人指商朝人 ,商朝以神权巩固王权 ,特别重视 “神的世界 ”,周人实行宗法制 ,强调尊宗敬祖 ,特别重视 “祖先的世界 ”。 “祖先的世界 ”的强化说明与商朝相比,西周强调宗族观念,故本题选择
2、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右面的图 表。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 B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C增强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 D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材料信息的能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图表铁路在云矿产品的比例最高,因此,近代铁路营运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B正确。 AC 两项材料反应不出来,排除。D项明显错误,图表显示的数据是减少,而不是增加。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 铁路 有学者在叙述某段历史时说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由此推断 A这一现象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B这一现象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该现象表明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 D该现象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重视组织群众运动,忽视革命领导权和建立武装,造成了大革命的失败。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1969年,毛泽东给当时的四大元帅 (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 )布置了一个
4、 “家庭作业 ” 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三国演义的典故,建议 A坚持 “一边倒 ”的方针 B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 C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D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时间 1969 年 ,当时国际局势方面正处于美苏争霸第二阶段,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 从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局势角度综合分析应该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2013年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后,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了与他们有关发表于上世纪 90年代的著作及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A清算 “文化大革命 ”的 “左
5、”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材料信息的能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图片反映该书的后记为 “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体现了该书的主题 改革,再结合一、五、七目录,分别为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由此可判断出本书探讨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所以 D项正确; A、 B、 C项不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某历史探究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
6、,在 “参考文献 ”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可能是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C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以上文中涉及到的 “地理环境 ”“城邦制度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都是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条件,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古代希
7、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条件 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 “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 A达尔文 B莎士 比亚 C伽利略 D牛顿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由此可知与启蒙运动无关,达芬奇、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所以与启蒙运动也无关,牛顿的经典力学为启蒙运动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选 D。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牛顿经典力学影响 近代西方国家机
8、器的运行机制在不断演变。英国 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 “普遍法规 ”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 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 84.5%。美国在1885 1889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 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B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提取信息:题目中表明政府官员在议会中的比重上升,说明政府权利渗透进入到议会中。在美国,议会的权利还受到总统的制约。故选 B。 A项错误,美国权力的中心是总统;
9、C项错误,议会有监督的权利,但是并非材料的中心思想; D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的行政权力的不断的扩大而非议会的地位的问题。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787年宪法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 “一人一票 ”制度 C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D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1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格所列大事件,从机构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等角度可体炼出渐进性结论,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逐步完善等,从不受成文法的制约,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角度体现了灵活性,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等, B项符合题意; A、 C、 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民主化进程的特点 在 1787年制宪的时候,麦迪逊说: “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
11、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能 B实现 “制衡的最大化 ” C用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避免少数人的暴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知识点。关键信息: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由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参议院的设置目的在于与众议院相互牵制,达到制衡,故 B项正确; A项 “削弱 ”说法错误,故 A项错误; C项 “取代 ”说法错误,题干中无法体现,故 C项错误;由 “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人 ”可知, D项说法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
12、787年宪法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 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美元充当着世界货币的智能,结合所学可知这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故 A项正确; BCD与美元的中心地位无关,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
13、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 所以,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 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 “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 ”,可以分析的出对史料的解读,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有时代性和个人的差异,因此选 D。 考点
14、:史学、史观与史法 史法 史料解读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 中主张: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在近代中国 “汲取欧洲文明 ”的过程中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 “改变政令 ” C “变革人心 ”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 “有形的物质 ”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实际上考查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据材料可知日本学者主张先学思想, 再学政治,最后学器物,而现实中近代中国因为受制于多重因素,西学
15、东渐的顺序恰好相反。 故 A 项正确 ;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应是六七十年代,不是甲午战争后,故 B 项错误 ;变革 人心 指的是新文化运动,该运动偏重于实用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故 C 项错误 ; 有形的物 质 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即学器物 ),这是从洋务运动而非民国开始起步,故 D 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西学东渐思潮 近代史专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 “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 局的人物 ” 他还说: “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的是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
16、序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改良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心理、法律两方面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表明袁世凯当时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因此 A符合题意。而 B不合题干主旨, C 、 D与题意无关。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先秦某思想家提出: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A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人文主义
17、D与时俱进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有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强调变法的重要性,是法家的思想。 A是儒家思想; B是道家思想; D出自商君书 更法是法家思想,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 中国古代设置了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B监察机构贪桩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是监察体制的职能,不是原因,
18、所以排除 A项。 B项是监察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是为了君主专制服务的。 D项是古代监察体制目的, ABD三项内容实际效能是 C项的具体表现,都是由专制制度本质决定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之所以把都城迁往洛阳,从主观动机上不包括 A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 C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 D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主观动机 ”思考分析,把都城迁往洛阳,更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9、 A、 B、 C三项符合题意, D项为客观因素。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 C宋代以后专制兵权加强 D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窘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抓住材料中所叙述的主体是州县政府,即地方政府。导致材料中“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 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
20、 ”的原因主要是财力的不同,因为在宋代采取制钱谷的措施削弱地方经济导致的,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 实 结论 A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 再生产 B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指人伦物理)矣 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作者强调天理与人欲是对 立关系 C 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 58座,民窑二三百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 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
21、 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 16世纪中期至 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 38000吨;最终流人中国的白银 7000或10000吨。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 市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史实与史论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 解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A从史实可以看出徽商中是买田置地,不利于扩大再生产,故 A错; B出自李贽焚书 答邓石阳 :“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 ;除却穿衣吃饭 ,无伦物矣。 ”认为日常生活是最基本的道德生活 ,离开穿衣吃饭即无所谓道德。人类所有道德活动都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 ,穿衣吃饭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和
22、终极目的。反对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结论错误, B错; C结论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D从史 实可以得出,中国商品大量销往国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故 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 蒋廷黻在半新 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即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A寻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讨论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云南 玉溪 中高 上期 第二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