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2074-2022 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pdf
《DB11 T 2074-2022 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 T 2074-2022 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pdf(9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 号:DB11/T 20742022 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 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model of urban floo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2022-12-29 发布 2023-07-01 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 京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联合发布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 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
2、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model of urban floo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DB11/T 20742022 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实施日期:2023 年 07 月 01 日 2022 北京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关于城镇排水防涝工作的指示精神、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实施与体检评估,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规划和自
3、然资源标准化工作规划(2021年-2025 年)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京市监发202119 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充分吸取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模型构建与测试;5.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6.模型应用;7.模型成果编制。本规程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负责管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并负责组织实施,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地
4、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 60 号;邮政编码:100045;电子邮箱:)。本规程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中心,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承安路 1 号院;邮政编码:101117;邮箱:)本规程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水文总站 北京工业大学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张晓昕 徐宗学 王强 刘子龙 庞博 于磊 吕志成 王昊 杜龙刚 曾玉蛟 叶婉露 初祁 李永坤 杨京生 王亚娟 陈浩 叶陈雷 李鹏 石树兰 郑自琪 张书函 邸苏闯 武彦杰 席广朋 王伟
5、 王槿妍 赵洪岩 黄俊雄 李洪博 王巍皓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周玉文 任希岩 李娜 赵冬泉 刘兴坡 李树平 王文亮 白宇 张楠 目 次 1 总 则.12 术 语.23 基本规定.44 模型构建与测试.54.1 一般规定.54.2 资料收集.54.3 模型构建.64.4 模型测试.95 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105.1 一般规定.105.2 率定与验证标准.106 模型应用.127 模型成果编制.147.1 一般规定.147.2 专题报告及模型附件.14附录 A 源头减排设施模型参数.15附录 B 北京市设计降雨计算方法及附表.18本规程用词说明.38引用标准名录.39附:条文说明.40CONTE
6、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 regulations.44 Model development and test.54.1 General regulation.54.2 Data collection.54.3 Model development.64.4 Model test.95 Parameter calibration and model validation.105.1 General regulation.105.2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criteria.106 Model applicat
7、ion.127 Formulation of model results.147.1 General regulation.147.2 Special report and model accessories.14Appendix A Parameters of source control facilities model.15Appendix B Design rainfall and schedules in Beijing.18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38List of quoted standards.39Additi
8、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401 1 总 则 1.0.1 为提升北京市城镇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及成果质量,指导和规范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构建和应用,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评估。1.0.3 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2 术 语 2.0.1 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 mathematical model of urban floo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用于城镇排水防涝系
9、统规划、设计及评估的数学模型,包括产流模型、汇流模型、管渠(河道)水动力学模型、地表漫溢模型及地表漫流模型等。2.0.2 产流模型 flow generation model 模拟降雨通过地表下垫面下渗、填洼、截留、蒸发等降雨损失后形成地表径流过程的数学模型。2.0.3 汇流模型 flow routing model 模拟净雨形成汇水区域出口断面径流过程的数学模型。2.0.4 管渠(河道)水动力学模型 storm sewer/river hydrodynamic model 模拟水流在管渠或河道中随时间运动及演进过程的数学模型。2.0.5 地表漫溢模型 overflow model 模拟雨水从
10、雨水口、管渠检查井或河道漫溢出,在地表坡面运动过程的数学模型。2.0.6 地表漫流模型 overland flow model 模拟净雨在地表坡面运动过程的数学模型。2.0.7 框架模型 framework model 主要基于地形特征进行地表漫流模拟的数学模型。2.0.8 概化模型 simplified model 基于城镇排水防涝系统主要要素特征进行概化模拟的数学模型。2.0.9 详细模型 detailed model 基于城镇排水防涝系统全要素特征进行详细模拟的数学模型。2.0.10 雨量径流系数 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 设定历时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深与降
11、雨量之比。2.0.11 流量径流系数 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深与降雨量之比。2.0.12 模型测试 model test 3 对排水防涝系统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和连接性进行核实,及对模型计算的稳定性进行评判的过程。2.0.13 参数率定 parameter calibration 合理调整模型参数使模型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相吻合的过程。2.0.14 模型验证 model validation 根据独立于参数率定选用的监测数据检查模型准确性的过程。4 3 基本规定 3.0.1 在城镇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工作中应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内涝风
12、险、评估方案预期效果,优化规划、设计方案。3.0.2 根据规划、设计不同阶段和模型应用目的,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可分为三种类型:框架模型、概化模型和详细模型。模型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1 辅助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识别低洼易涝区域宜选用框架模型;2 辅助编制详细规划及排水防涝专项规划方案、分析规划区域内涝风险、评估主要排水防涝设施能力宜选用概化模型;3 辅助编制排水防涝工程设计方案宜选用详细模型;4 在同一项目中可同时采用其中 1 种及以上模型。3.0.3 模型的构建和应用应明确设计工况、模型方法、参数选取和边界条件设置。5 4 模型构建与测试 4.1 一般规定 4.1.1 城镇排水防涝系
13、统数学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模型工具宜具备输入输出、数值模拟和计算结果可视化的功能;2 数学模型宜包括产流模型、汇流模型、管渠(河道)水动力学模型、地表漫溢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应根据应用目的选择适宜的模型;3 考虑源头海绵设施的影响时,数学模型宜包括源头减排设施模型,模型参数选取可参照本规程附录 A 执行;4 模型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合理初始条件下模拟结果精度应满足城镇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需求。4.1.2 当模型资料范围和精度不能满足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构建要求时,应开展补充测量和测验工作。4.2 资料收集 4.2.1 模型基础数据资料宜包括降雨资料、地面高程资料、下垫面资料、排水管
14、渠(设施)资料、城镇河道(蓄涝区)资料、流量和水位监测资料、设施运行资料和其他边界条件。4.2.2 模型应收集的降雨资料通常包括长序列历史降雨资料、场次监测降雨资料和设计降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长序列历史降雨资料主要用于分析降雨特征及演变规律,有效时间段内数据间隔不宜大于 1h;2 场次监测降雨资料主要用于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应包括完整的一次降雨发生过程,数据间隔宜采用 5min10min;3 设计降雨常用于分析一定重现期标准下的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特征,辅助编制城镇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数据间隔不应大于 5min,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 B 的规定。6 4.2.3 地面高程数据的精度应根据
15、模型类型确定。详细模型的地面高程数据测图比例尺不宜小于 1:500,概化模型不宜小于 1:5000,框架模型不宜小于 1:10000。4.2.4 排水管渠(设施)资料宜包括:1 排水流域范围及相应排水体制;2 排水管渠、检查井、雨水管渠排放口、合流制溢流排放口、污水截流井、排水(涝)泵站、调蓄水池等设施的空间布局、拓扑关系、结构物理属性和运行管理数据;3 排水管渠的混接、淤积、入流、入渗等情况;4 项目范围内排水防涝规划、系统化实施方案、工程设计文件和竣工资料等。4.2.5 城镇河道(蓄涝区)资料宜包括:流域范围、河道断面高程数据、河道断面分区粗糙系数;蓄涝区底部地形、水深-容积关系曲线;水闸
16、、桥梁、涵洞、堰坝、泵站等设施结构尺寸和运行控制规则;水文站监测断面水位、流速和流量资料等。4.2.6 流量和水位监测资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GB/T 51187 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流量和水位监测数据时间段应覆盖一场完整的降雨过程,包括降雨停止后系统的退水过程,并宜记录雨前无雨天数;2 降雨时段内,流量和水位监测数据采样时间间隔不宜大于 5min;3 流量和水位监测数据成果使用前,应进行数据质量评估、问题数据甄别及修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4.3 模型构建 4.3.1 模型数据整理与导入过程应包括数据导入模型软件、评估缺失数据和可疑数据
17、、拓扑结构检查、数据推断、数据修改、数据标签设置等。4.3.2 模型中的设计降雨应根据城市气象规律、汇水区域特征以及规划、设计需求等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7 1 应用于排水管渠规划、设计和评估时宜采用短历时设计降雨,短历时设计降雨历时宜取 1h3h,最小时间步长宜为 5min;2 应用于城镇内涝防治系统规划、设计和评估时应采用长历时设计降雨,长历时设计降雨历时宜取 24h,并应覆盖系统完整汇流时间和退水时间,最小时间步长宜为 5min;3 应用于城镇排水管渠系统和内涝防治系统衔接能力评估时,可采用长、短历时设计降雨相互校核。4.3.3 产流模型选择及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根据模型
18、使用目的以及可获取的基础资料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产流模型类型,并对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参数做详细分析和评估。2 可采用固定径流系数法、降雨径流相关图法或初损后损法进行净雨过程计算,各种方法涉及主要参数详见表 4.3.3。表 4.3.3 产流模型方法及其参数选择表 产流模型方法 方法概述 主要参数 固定径流系数法 降雨落到地面后按照径流系数进行净雨量折减 流量径流系数;雨量径流系数;径流系数修正系数 降雨径流相关图法 通过选取北京市中心城区次降雨 70mm 以上降雨,共 13 场,126 站次降雨资料;共13 个水文流量站,151 站次流量资料,建立以不透水面积百分比为参数的降雨径流相关图 不透水面积
19、比例(%);次降雨量(mm);次径流深(mm)初损后损法 降雨产流以前的总损失水量称为初损,通常包括植物截留、填洼及产流前下渗的水量;后损即流域产流后下渗的水量。通常将流域分为透水区域和不透水区域,认为在透水区域前、后损过程都会发生,而在不透水区域则只会发生前损 植物截留量(mm);初始填洼量(mm);下渗速率(mm/h):可采用下渗曲线描述(如霍顿下渗曲线),涉及参数包括初始下渗率、稳定下渗率以及衰减常数 3 宜运用实测资料对产流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并满足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相关标准和要求。4.3.4 汇流模型选择及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根据汇水区域的概化情况以及可获取的基础资料实际情况
20、,合理选择汇流模型类型,并对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参数做详细分析和评估。8 2 可采用等流时线法、非线性水库法、时段单位线法等进行地表汇流模拟,各种方法涉及主要参数详见表 4.3.4。表 4.3.4 汇流模型方法及其参数选择表 汇流模型方法方法概述 主要参数 等流时线法 将汇水区域划分成为有限个等流时块,每一个等流时块在汇流时段内的降雨径流累加到达出口断面 汇流速度(汇流时间);汇流曲线类型 非线性水库法把地表汇流看作是非线性水库的调蓄过程特征宽度;平均坡度;地表粗糙系数 时段单位线法单位时段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量在出口断面形成的流量过程线 单位时段、单位净雨量 3 宜运用实测资料对汇流模型参数进行率
21、定,并满足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相关标准和要求。4.3.5 管渠(河道)水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管渠内的水流运动模拟应采用基于一维圣维南方程组的数值模拟计算,河道宜采用基于一维或二维圣维南方程组的数值模拟计算。2 管渠(河道)粗糙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按表 4.3.5-1、表 4.3.5-2 选取。表 4.3.5-1 不同类型材质的管渠粗糙系数(曼宁粗糙系数 n 值)取值表 管渠类别 曼宁粗糙系数 n管渠类别 曼宁粗糙系数 n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水泥砂浆抹面渠道 0.0130.014 土明渠(包括带草皮)0.0250.030 水泥砂浆内衬球墨铸铁管 0.01
22、10.012 干砌块石渠道 0.0200.025 石棉水泥管、钢管 0.012 浆砌块石渠道 0.017 UPVC 管、PE 管、玻璃钢管 0.0090.010 浆砌砖渠道 0.015 表 4.3.5-2 不同表面特征的河道粗糙系数(曼宁粗糙系数 n 值)取值表 河道表面特征 曼宁粗糙系数 n 抹光的水泥抹面 0.012 光滑的护面 0.015 粗糙的护面 0.017 紧密黄土或细砾土渠,有薄淤泥层 0.018 紧密粘土、黄土、壤土的渠道,养护条件在中等以上的渠道 0.02 紧密粘土、黄土、壤土的渠道,有薄淤泥层,开凿的很好的岩石渠道 0.0225 9 河道表面特征 曼宁粗糙系数 n 良好的干
23、砌石渠道,养护条件中等的土渠 0.025 养护条件低于一般标准的土渠 0.0275 条件较差的土渠 0.03 自然植被覆盖的渠道 0.035 多杂草、有深潭或林木滩地过洪的渠道 0.075 3 采用圣维南方程组模拟管渠(河道)水流运动过程,宜采用动力波方法进行模拟。4 应根据实测数据和模型目的,合理设置管渠(河道)水动力学模型的出口水位边界条件。4.3.6 地表漫溢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构建宜符合下列规定:1 地表漫溢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宜进行地表网格划分,并采用二维水动力学方法进行模拟;2 地表漫溢模型宜与管渠(河道)水动力学模型相互耦合模拟;3 地表漫流模型宜考虑雨水口空间布局和实际收水能力,对
24、地表径流量进行扣损计算。4.4 模型测试 4.4.1 在模型应用前,应对模型中排水防涝系统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和连接情况进行核实,可采用异常值检查和拓扑关系抽查方法,并通过现场勘察、人工经验判断方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4.4.2 在模型应用前,应对模型运行的稳定性进行测试和修正,修正后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模型计算应能够正常收敛,计算过程应基本稳定;2 节点水量连续性相对误差不宜大于 10%;3 系统总水量连续性相对误差不宜大于 5%;4 当模型中存在泵站、水闸、堰等附属构筑物时,其运行调度方式应符合实际情况或设计工况。10 5 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 5.1 一般规定 5.1.1 参数率定与模型
25、验证数据宜采用现场实测数据、调研数据、遥感数据等。5.1.2 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前,应根据模型方法确定率定参数,并开展参数灵敏度分析。5.1.3 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步骤应包括:1 评估实测数据可用性,确保用于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的数据满足质量和数量要求;2 采用一套或多套独立数据进行参数率定,对比模型结果与实测数据,合理调整模型参数;3 采用另外一套或多套独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5.1.4 基于规划、设计数据构建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时,模型参数应根据相关设计工况和当地气候、地理、水文等条件合理确定,不需进行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5.2 率定与验证标准 5.2.1 基于实测数据进行参数率定与模型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1 2074-2022 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2074 2022 城镇 排水 防涝 系统 数学模型 构建 应用技术 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