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 T 495-2010 红豆杉造林技术规程.pdf
《DB61 T 495-2010 红豆杉造林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1 T 495-2010 红豆杉造林技术规程.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40 B 60 DB61 陕西省 地方标准 DB 61/ T4952010 红豆杉造林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n Taxus afforestration 2010 - 05 - 07发布 2010 - 07 - 10实施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1/ T4952010 I 前 言 本标准由陕西省林业研究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林业厅归口。 本 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林业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 。 本 标准 主要起草人: 张宗勤 、 周灵国 、 冯宁 、 张璐 、 周雷 、 赵辉
2、、 宋保伟。 本标准为 首次发布。 DB61/ T4952010 1 红豆杉造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红豆杉造 林设计 、 主要栽培技术 、 检查验收 和档案管理等内容 。 本标准适用于 红豆杉造林与野生资源保护实践,尤其 适用于 药用红豆杉原料林的营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3、-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LY/T 1607-2003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NY/T 394-2000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3 造林规模与采收 3.1 造林 规模 一个造林基地或一个基层造林单位造林面积不少于 6 hm2( 100亩左右) ,其中每片林的面积,集体 与个人造林不少于 0.6 hm2( 10亩左右) 。 当年造林成活率 90%, 第 三 年保存率 85%。 3.2 采收 期 药用原料林采收期分为 以下 两种: a) 每 5年左右连根掘取; b) 种植 3年后,每年 剪采 植株地上部 30 cm 50 cm以上枝叶 。 3.3 生
4、 物 量指标 所建立红豆杉原料林植株生物量指标列于表 1。 DB61/ T4952010 2 表 1 红豆杉原料林植株生物量指标 单位为千克 项 目 年产量(干重) 株 666.7m2 hm2 第四年 0.05 65 975 第五年 0.25 325 4875 第六年 0.60 780 11700 第七年 1.20 1560 23400 第八年后 1.80 2340 35100 4 造林地选择 4.1 栽培区划分 4.1.1 分区原则 按以下 4项主要原则划区: a) 符合红豆杉属 ( Taxus) 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要求; b) 自然条件下有红豆杉野生分布的区域; c) 野生红豆杉植物体中
5、紫杉醇 (taxol)及其衍生物 有效成分含量; d) 不与农作物及重要经济植物争地。 4.1.2 分区类别 按照 4.1.1分区原则,将陕西省红豆杉栽培区划分为 以下 4个区: a) 优生区 秦岭西南部和米仓山中西部中低山区,西部至甘肃文县的甘川交界地带,包括略阳、宁强、勉县西 南部及南郑南部地区;商洛市柞水县和山阳县等地山 系 北坡、东北及西北坡向 、 0 30坡度之间、 距河流或小溪 小于 100 m的地区。 b) 适生区 根据地理、气候等因素,本区划分为 以下 3个亚区 : 1) 陕南江河流域适生亚区:汉水 、嘉陵江、丹江等江河流域。因各盆地中的冲积阶地均为重 要的农 业基地,不宜集中
6、大面积营造红豆杉林,可结合园林绿化及防护林、农田林网建设, 因地制宜的适度发展 ; 2) 秦岭南坡和大巴山适生亚区:包括陕西凤县、留坝、佛坪、宁陕、洛南至河南卢氏县一线 以 及 南秦巴山区 (除优生区和适生亚区之外的地区 ),向西可包括甘肃舟曲至麦积山沿线、 西汉水流域 ; 3) 渭北及陕北具有较高空气湿度的小流域(如河川、沟谷、城镇及其周边地区)。 c) 次适生区 依地理、气候及工农业生产要素等分为 以下 3个亚区 : 1) 秦岭北坡次适生亚 区 :秦岭北坡的宝鸡、太白、眉县、周至、 户县、长安、蓝田、华县、 华阴等 市 县部分或大部地区 , 可选水源充足的沟坡及乔木林下适度发展 ; DB6
7、1/ T4952010 3 2) 关山及陇山次适生亚区:包括陇县千河以南、陈仓区渭水以北的关山与陇山地区,西部可 至甘肃天水、武山一线,海拔 1400 m 2200 m地区。人工红豆杉林宜避开土层深厚、土 质肥沃的农业区及林区,可优先在阴湿沟坡林下及浅土层地区发展 ; 3) 关中次适生亚区:关中平原区。鉴于与工农业用地的矛盾,本区发展红豆杉宜与绿化工程、 防护林营造相结合,也可在苹果和猕猴桃等果园行间林下套种栽培,或孤植、丛植为绿篱 及观赏树 ; 4) 关中及陕北具有灌溉水源的 小流域(如川道、平原、山地北向坡 0 30坡度之间的地 区)。 d) 不适宜生长区 秦巴山区海拔 3000 m以上高
8、寒山区及凤翔、铜川、韩城一线以北的渭北及陕北的干旱、寒冷地区。 注 1: 造林建 园时应 注意 根据当地小气候、土壤等因素区别对待,具体论证。 注 2: 本区划以建立药用原料基地为主要目标。鉴于红豆杉树木质极好,常绿且树姿优美,是良好的用材及绿化树 种, 因而除 不适宜生长区外,其它各区均可 作 用材 林 及绿化栽植 ,但 在次适生区栽培,要掌握与应用配套精 细的栽培管理技术。 4.2 造林地点 选择 按照 GB 3095-1996、 GB 15618-1995的规定选地。 在低丘平台地,土层厚度在 60 cm以上,石砾少,坡度在 30 以下,尽量选择可机耕地;在高丘山 地, 选择 土壤肥沃,
9、土层厚度在 70 cm以上,坡度在 30 以下 的地块; 大面积平地营造 红豆杉林 应设防 护林带。 5 品种、品系选择 5.1 基本原则 5.1.1 适地适种、速生优良 5.1.2 大面积造林选用多品种、多品系 ,一般每块单一无性系小区的面积以 1 hm2 3 hm2为宜。 5.2 适用品种与混交造林 适用的品种与品系有曼地亚红豆杉 ( Taxus media)系列品种 、 中国红豆杉 ( Taxus chinensis) 、 南方红豆杉 (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等。 药用原料林营造以曼地亚红豆杉优良品种“ Hicksii”( Taxus media c
10、v “Hicksii”)为宜, 其它种 (或品种) 红豆杉可作为紫杉醇半合成前体物质生产原料栽培;曼地亚红豆杉系列其它品种(品系)及 中国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或种质资源引种栽培 , 中国红豆杉 和 南方红豆杉可作为 用 材林 栽培。 为减少病虫害和土壤恶化, 可 适当安排 其它 树种营造块状或 行间 混交林 ;红豆杉树苗较小时,可适 当安排较高 大 植物套种,有利于红豆杉成活与生长、具遮阳、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 与早期效益的作用 。 可混交的 其它 树种 有 :楝 树 ( Melia azedarach) ,七叶树( Aesculus chinensis) ,银杏( Ginkgo
11、 biloba) ,玉兰( Magnolia denudata) ,杜仲 ( Eucommia ulmoides) ,栾树 (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等 , 也可与部分作物、果树、蔬菜、花卉植物套种,套种植物数量与大小以不影响红豆杉生长为宜 。 6 苗木 DB61/ T4952010 4 来源清楚、合法,具“两证一签”的合格苗木。 7 造林 7.1 整地 参照 GB/T 15776-1995的 规定执行。 7.1.1 造林地 清理 乔木树可适当保留,灌木及草本植物应全面清理,对杂灌木、杂草较多的荒山、荒地、迹地 , 整地 前要进行清山除杂, 宜 用除草剂杀死其萌芽能
12、力,以免影响新造幼林的生长。 造林地清理分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块状清理三种。可依据造林地天然植物状况、采伐剩余物数量 和散布情况、造林方式及经济条件等 的 不同选择其中一种实施。 坡地和丘陵低山的山顶、山脊,要保留一部分天然植被。 保留沟谷两岸 20 m范围内的天然植被。 坡度 10 以上的坡地, 坡长每隔 40 m 60 m沿等高线 可 保留 1 m 3 m左右的天然植被带。 7.1.2 整地时间 春季造林 的林地在前一年的秋冬季节整地,一般应在造林一个月前整好地,其它季节整地要在雨季 结束前完成。 7.1.3 整地方法 7.1.3.1 穴状整地 山地、丘陵、平原广泛采用 , 整地规格为穴的
13、口径 50 cm 60 cm。 7.1.3.2 鱼鳞坑整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坡地 广泛采用 ,鱼鳞坑为半圆形,外高内低,半径不小于 60 cm。 7.1.3.3 带状整地 山地 、 丘陵地区 、林农间作地块 广泛采用, 要求沿等高线进行,其形式有水平阶、水平槽、反坡梯 田等。带状整地宽度 60 cm以上,长度根据地形确定。 7.1.3.4 全面整地 地势较平坦、 坡度在 25以下、灌草茂密 ,若 不全面整地不便于营林生产的地块 常 用的整地方法 。 全面整地常用 机械 全面翻耕。 7.1.4 整地方式 7.1.4.1 机械整地 7.1.4.1.1 机械全垦 适用于坡度 8 以下的林地。 作
14、业 要求 垦深 30 cm 50 cm。坡度 5 以下的林地,直接下犁作来回平行犁松 ; 5 8 的林地, 应从坡面最高处开始,沿等高线直接下犁作水平带状来回犁松。 每次下犁与收犁的距离不应大于 1 m, DB61/ T4952010 5 如大于 1 m时 , 须与原犁向垂直再犁一行 , 以达 到 全面松土的目的。 农田、水库、沟渠上方的林地,应 保留宽约 15 m 50 m的 缓冲带,配合人工挖穴 , 以保持水土。 机械全垦作业时,应考虑 大 风、暴雨情况,避免水土流失。 7.1.4.1.2 机械带垦 适 用于 坡度 8 15 的林地。 作业 要求 沿等高线作业,带宽 150 cm,垦深 3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61 495-2010 红豆杉造林技术规程 495 2010 红豆杉 造林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