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及答案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65.00)1.作为商品的移动电话,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_(分数:2.50)A.移动电话的型号和技术水平B.移动电话对消费者的效用或有用性C.为购买移动电话消费者所付出的货币D.用来支持移动电话的软件2.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_(分数:2.50)A.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B.商品生产者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C.一切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不一定有价值D.一切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2、3.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_(分数:2.50)A.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货币不过是商品外在的价值尺度B.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从而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C.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出现以后,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4.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根本原因是_(分数:2.50)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5.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_(分数:2.50)A.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B.抽象劳动和
3、具体劳动之间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最初的外在表现形式是_(分数:2.50)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7.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要求表现为_(分数:2.50)A.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一致B.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C.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8.市场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现代市场机制的核心是_(分数:2.50)A.价格机制B.竞争机制C.供求机制D.资源配
4、置机制9.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_(分数:2.50)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C.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围绕价值波动,从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10.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早先生产的商品的_(分数:2.50)A.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B.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C.价值不变,价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D.价格不变,价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11.“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是财富的尺度”,“
5、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就会崩溃”。这句话_(分数:2.50)A.说明科技的发展使劳动不再是价值的源泉B.说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直接劳动不再是财富的主要源泉,商品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C.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D.说明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单位劳动推动更多的生产劳动,从而直接劳动的作用在逐步消失12.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进行买卖。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出售的是_(分数:2.50)A.劳动的所有权B.劳动的使用权C.劳动力的所有权D.劳动力的使用权1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_(分数:2.50)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B
6、.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14.劳动力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最大特殊性在于_(分数:2.50)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能转移其他商品的价值D.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15.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_(分数:2.50)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
7、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16.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其他商品相比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_(分数:2.50)A.它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B.它是由劳动者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决定的C.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D.它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17.马克思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这说明_(分数:2.50)A.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
8、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B.劳动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C.商品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生产商品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_(分数:2.50)A.工人用于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使用价值的时间C.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D.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全部价值的时间19.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 100 万元,在一次生产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工人工资是 40 万元,耗费的不变资本为 20 万元,生产出商品的价值为 100 万元。剩余价值率是_(分数:2
9、.50)A.100%B.0C.200%D.66.7%20.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_(分数:2.50)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2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_(分数:2.50)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C.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D.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22.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_(分数:2.50)A.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B.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C.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D.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23.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由于_
10、(分数:2.50)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C.工人劳动时间绝对延长的结果D.工人工资水平绝对降低的结果24.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_(分数:2.50)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25.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
11、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_(分数:2.50)A.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B.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C.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D.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26.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仍然是_(分数:2.50)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B.资本积累C.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D.从殖民地掠夺的巨额财富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35.00)27.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 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
12、其途径包括_(分数:2.50)A.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B.从自然经济中分化出来C.从封建地主转化而来D.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28.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_(分数:2.50)A.社会分工B.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C.生产者之间存在交换关系D.货币的产生29.马克思认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表明_(分数:2.50)A.商品本质上体现的
13、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商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了C.商品的“天然的社会属性”就在于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D.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它是劳动产品30.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_(分数:2.50)A.消费者既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得到了商品的价值B.生产者既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了商品的价值C.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支付了商品的价值D.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却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3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这说明_(分数:2.50)A.缺少使用价值
14、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B.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32.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个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_(分数:2.50)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3.下列关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2.50)A.具体劳动是
15、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B.不同的具体劳动有质的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3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_(分数:2.50)A.它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B.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C.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D.它贯穿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3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_(分数:2.50)A.生产新的使用价值B.与生产要素共同形成新的价值的物质承担者C.创造剩余价值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36.1918
16、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_(分数:2.50)A.流通手段B.价值尺度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37.价格受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
17、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_(分数:2.50)A.商品交换都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B.各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C.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D.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和价值是趋于一致的38.恩格斯提出:“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这说明只有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_(分数:2.50)A.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才能实现B.商品才能实现等价交换C.价值规律才能表现出来D.交换价值才能表现价值39.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
18、赖于_(分数:2.50)A.市场竞争B.价格波动C.资源的有效配置D.供求关系的变化40.土地、资本以及科技、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_(分数:2.50)A.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共同创造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65.00)1.作为商品的移动电话,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_(分数:2.50)A.移动电话的型号和技术水平B.移动电话对消费者的效用或
19、有用性 C.为购买移动电话消费者所付出的货币D.用来支持移动电话的软件解析:解析 商品的二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正确答案为B。2.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_(分数:2.50)A.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B.商品生产者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C.一切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不一定有价值D.一
20、切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解析:解析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任何商品对商品所有者而言都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否则,商品所有者就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他的商品仅对别人(消费者)有使用价值。所以,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就商品本身而言,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这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同一商品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只具有这样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也就是说商品生产者只拥有商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为了实现商品的价
21、值,商品生产者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并将它让渡给消费者;但对商品的消费者而言,他通过购买商品从而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正确答案为 A。3.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_(分数:2.50)A.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货币不过是商品外在的价值尺度 B.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从而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C.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出现以后,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解析:解析 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不过是商品外在的价值尺度。因此,正确答案为 A。4.货币之所以能
22、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根本原因是_(分数:2.50)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解析:解析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本身具有价值。货币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 B。5.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_(分数:2.50)A.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B.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之间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解析:解析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
23、本矛盾。该矛盾之所以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理由在于:其一,它是商品和商品生产一切矛盾(如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根源;其二,它贯穿商品生产、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其三,它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因此,正确答案为 C。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最初的外在表现形式是_(分数:2.50)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解析:解析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有两种外在表现形式。在物物交换中,其外在表现是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这是商品内在矛盾
24、的最初外在表现。货币产生以后,其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这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完备外在表现。因此,正确答案为 A。7.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要求表现为_(分数:2.50)A.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一致B.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C.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解析:解析 不同使用价值量无法进行比较,从而不同使用价值交换数量和比例相一致也就毫无意义。交换双方价值量相一致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并不是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要求表现。因此,正确答案为 D。8.市场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现代市场机制的核心是_(分数:2.5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2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