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试卷17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试卷17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试卷17及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试卷 17及答案解析(总分:7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23,分数:46.00)1.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分数:2.00)_2.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分数:2.00)_3.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有哪些?(分数:2.00)_4.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要经过哪几个阶段?(分数:2.00)_5.简述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划分。(分数:2.00)_6.如何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分数:2.00)_7.怎样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分数:2.00)_8.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分数:2.00)_9.中小学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分
2、数:2.00)_10.简述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分数:2.00)_1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分数:2.00)_12.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分数:2.00)_13.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是什么?(分数:2.00)_14.简述“学在官府”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数:2.00)_15.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分数:2.00)_16.简述孟子的人格理想。(分数:2.00)_17.简述孟子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18.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分数:2.00)_19.简析荀子的人性论和相应的教育观点。(分数:2.00)_20.简述荀子对教师地
3、位、作用、条件的论述。(分数:2.00)_21.简述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分数:2.00)_22.孔子关于教育作用和地位的观点。(分数:2.00)_2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分数:2.00)_二、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4.必答题(分数:2.00)_25.论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以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数:2.00)_26.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分数:2.00)_27.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分数:2.00)_三、名词解释(总题数:8,分数:16.00)28.社会规范学习(分数:2.00)_29.心理健康(分数:2.00)_六艺_31.西周家庭教育(分
4、数:2.00)_32.稷下学宫(分数:2.00)_33.素丝说(分数:2.00)_34.性善论(分数:2.00)_35.启发诱导(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试卷 17答案解析(总分:7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23,分数:46.00)1.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形成发展的实质: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
5、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就是品德发展的实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 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品德发展过程就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进而依据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 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道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 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心理
6、特征。品德发展是这四个因素相互协调、统一的合力发展,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识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解析:2.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推动人们产生道德行为或抑制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 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在
7、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 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教师应创造一种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可以真诚而坦率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决策。真诚地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此外,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解析:3.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有哪些?(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可以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 (1)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8、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方法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重要原因。现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第一,养而不教,重养轻教;第二,宠严失度,方法不当;第三,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第四,家长生活作风不良,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只抓升学率。第二,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第
9、三,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总体来看,我们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健康成长的,但是,对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 (2)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有的是从认识开始的,有的是从情感、意志开始的,有的则是从行动开始的。 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
10、道德情感,他们往往是爱憎不分、好恶颠倒。例如,某些学生认为给他们一点便宜的人是“好人”,认为严格要求和管束他们的人可恶。他们同教师、父母和其他一些关心他们的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而与他们的“伙伴”却情感相投。 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解析:4.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要经过哪几个阶段?(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 (1)醒悟阶段: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这一时期,鼓励和支持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精神良药,教师和家长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
11、2)转变阶段: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有了改过自新的意向之后,在行为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仅仅是开始,在整个转变阶段必然要经过不断的矛盾运动才能最终完成转变,成为一个新人,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中,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即重犯以前的过错。反复的情况也有两种:二是前进中的暂时后退;另一种是教育失败出现的大倒退。 (3)自新阶段: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经过较长时期的转变之后,不再出现反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对那些已经开始转变的青少年要倍加关心和爱护,充分的信任:热情地鼓励,逐步提高要求、不断引导前进,任何歧视与翻旧账的言行都是极为有害的。)解析:5.简述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
12、发展阶段的划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皮亚杰认为,道德在 5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 (2)他律道德阶段:他律期,即接受外部支配的时期,大约 58 岁。该时期的儿童只注重行为规则;注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动机。也称为道德现实主义。 (3)自律道德阶段: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8、9 岁以后),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个体不再盲目服从权威,认识道德规范的相对性;既考虑行为结果,又考虑行为动机。也称道德相对主义。)解析:6.如何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分数:2
13、.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道德行为是由一定的道德情境因素引起的,是与个体的道德意识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意志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 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要使学生通过有意练习来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创设按规定的方式统一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使学生了解练习的进步情况和行为的结果,并及时给予强化
14、;依靠集体舆论或其他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现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克服不良习惯,在根除学生的不良习惯时要使他们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增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还可以用一些巧妙而机智的方法,如活动替代、合理奖惩、矛盾反应法(在出现引起不合需要的反应的刺激的同时,出现合需要的与前者矛盾的刺激,使之转移到引起合需要的反应)等等;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让学生坚持有意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合理慎重地使用惩罚;使学生远离犯错误的情境。)解析:7.怎样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消除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只有师生间的关系好转,互相信任,才能有效地
15、矫正学生不良的道德行为。这是矫正不良品德工作中首要的心理学问题。 (2)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点,增强是非感。 (4)增强与诱因做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6)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总之,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教育机制。教师应当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情况,根据特点,耐心教育。)解析:8.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
16、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有多种指标,而这些指标使心理健康的概念得以具体化。虽然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各不相同,但总体来看,可以归纳出六条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解析:9.中小学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学习问题,包括厌学、逃学、学习效率低、阅读障碍、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 (2)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友伴关系等问题。 (3)学校生活适应,包括生活自理困难,对学校集体不适应等问题。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教育 心理学 1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