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1浙教版.doc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1浙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1浙教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教学设计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 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2、。(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2(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 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四、教学方法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五、教学资源f=10cm 和 f=5cm 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流程3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测) 教学资源安排视频激趣引入新课(3min)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播放完毕,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手上拿了什么?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 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
4、人们称之为放大镜。那么凸透镜只 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吗?大家再用同一支凸透镜观看远处大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看到什么?学生观看视频;学生:放大镜。学生:不一样,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学生:正立放大的箭头。学生观看后答:倒立课件播放视频金装四大才子第一集中片段: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与对手进行蹴鞠比赛,还忙里偷闲擦拭他的放大镜。课件显示:一张放大镜成4师:将两次看到的现象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师: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缩小的像。学生:同一支凸透镜能够成各种不同的像。像的图片。观察对比提出问题(4min)师: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各种不同情况的像。有正立的
5、,倒立的;还有放大的和缩小的像。那么关于凸透镜成像大家想知道什么呢?说明:师 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写在黑 板上。学生讨论并可能提出各种问题:1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成放大的像?(或者:像的大小与 哪些因素有关?)2什 么情况成倒立的 像?什么情况成正立的像?(或者:像的倒正与哪些因素有关?)3成不同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4物和像在凸透镜的5师介绍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同侧还是异侧?等等。猜想假设(2min)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进行猜想。提示:用同一只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字和远距离看屏幕上的字一样吗?学生小组讨论并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科学 下册 透镜 视觉 教案 浙教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