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2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的品性。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难点领会文章叙议结合、朴实简洁、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1 课时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等身,但他一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
2、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 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 10 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 火灾 线下等。在长期的编辑生
3、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 文学周报 小说月报 中学生 中学生文艺 开明少年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2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及“我”的悲哀心情。第二部分(28):先总写后分写,歌颂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第二部分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二部分第二层(38):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第三部分(9):谈对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待人厚,律己严。待人厚
4、:(1)修改文章;(2)送客;(3)复信。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3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对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2)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3)文字之外,日常交
5、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4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5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作者通过一些
6、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6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在本文有所体现吗?举例说说。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3(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7、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 圣 陶 待 人 厚 ( 1) 修 改 文 章( 2) 送 客( 3) 复 信 )律 己 严 主 张 “写 话 ”重 视 “简 洁 ”力 求 完 美 , 以 身 作 则 , 鞠 躬 尽 瘁 )人 之 师 表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通过本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对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并能根据文中议论的语句把握叶老先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品性。但对于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主张,学生目前能够
8、从内容的层次理解即可,在实践中运用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14 驿路梨花知识与技能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过程与方法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重点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2 课时4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9、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 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 ,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 挥戈落日 ,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 佧佤部落的火把 绿色的网 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 爱与恨的边界 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 九月衣裳 ,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 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本文发表于 1977 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本文以“梨花”为线索。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10、第一处:46 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第二处:27 自然段(文章的中间)第三处:37 自然段(文章结尾)3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一、一写梨花。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 “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11、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门是从外扣着的。5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安排是细心的。感受是温
12、馨的。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二、二写梨花1齐读 27 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瑶族老人为我们讲小屋的故事,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解开悬念,同时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三写梨花1文
13、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2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 “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4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驿路梨花处处开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14、。5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6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自然界中的梨花;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二、归纳本文主旨。6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三、小结: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
15、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1记叙中有抒情。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把对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这景中。2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 、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
16、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驿路梨花Error!小 屋 ( 主 人 )( 悬 念 迭 起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处处传)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一、所设问题要激发兴趣,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
17、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二、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如果学生在刚刚弄清“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这个问题时,就提问“ 本文为何以驿路梨花 为题,有何好处” ,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教学中我这样提出了几个问题: 1.小屋的主人是谁?2.文章为何用“驿路梨花”为题?这样问题就有了坡度,学生不至于茫然无措。15 最苦与最乐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7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
18、对自己的责任感。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1 课时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 ,什么是“最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 。8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
19、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 ,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通读课文,回答问题。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20、?应该像“君子”那样, “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 “日日在那里尽责任” ,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结构:分总。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
21、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 ,概括了所有的责任。(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4)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9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
2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
23、,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俗语亦说的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阅读开头的 5 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曾子还说哩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 。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第一部分(13):论述“
24、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1论证思路严谨。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最苦与最乐Error!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 ,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10析材料。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四 单元 教案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