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重庆市铜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铜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重庆市铜梁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
2、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
3、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 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
4、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摘编自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
5、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最主要途径。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让传统手艺得到创意性发展,有助于文化传统传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以当代语境下民族传统手艺必然衰落为立论前提,由此引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D.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总
6、领全文,并与末段遥相呼应,形成“总-分-总”的结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B.将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实用的产品被移植到装饰中,使其传统手艺得到保护。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也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一盆兰花季明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
7、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睛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是呵。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
8、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
9、里,便随手扔在桌上。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临走时,几
10、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半晌,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
11、,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看到陌生客人被自家的花香深深陶醉了,老安热忱地送了李致宁一盆兰花。被老安的朴实所感
12、动而表达感谢,李致宁送了一幅画给老安。B.对李致宁送给自己的画,老安怎么看也看不出好在哪 里,后来感觉自己被李致宁骗时,咬牙切齿地将画撕成粉碎。C.第二年春天,一位城里人也被老安的兰花吸引,提出购买。老安张口三万块,城里人大吃一惊,骂老安脑子有病。D.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先扬后抑,情节跌宕起伏。以老安的前后变化,讽刺了他的咎由自取。2.小说中的老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 分)3.小说中多次写到老安的手在颤抖,作者如此不厌其烦,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13、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 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 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
14、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材料二在 1 月 3 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
15、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 的都是大学生。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 ,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所以,网红
16、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选自“红网”,2017 年 1 月 4 日)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 闻名的“高考名村” 。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
17、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 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3 月 1 日)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 分)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 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
18、不如胆量。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 很重要, 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只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 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B.材料二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轻
19、微的否定。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 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20、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 ,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铜梁 一中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