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渤海高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 10 月月考试卷高三历史考试范围:必修二第一、第二单元;考试时间:90 分钟:总分:10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30 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 减少犁耕依赖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注重精耕细作2黟县环山余氏宗谱中记载,明代商人余荷浦经商“二十余年,囊囊日实,良田美宅如愿以偿” 。这一记载反映了明代A 工商皆本思想产生 B 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 封建礼教束缚解除 D 传统观念受
2、到冲击3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A 商代 B 西周C 春秋战国 D 西汉4 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 240 多道菜, 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 40 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 200 多家。这反映出当时2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 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C 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 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5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 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
3、相连 B 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 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 D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6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 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B 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 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 D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7宋朝时,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反映出当时A 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 B 政府田赋收入减少C 自耕农的比例增加 D 农村土地兼并严重8下表现存 1719 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
4、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国家 17 世纪 18 世纪 19 世纪印尼 8 51 251泰国 1 4 85马来西亚 1 7 216合计 10 62 552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 世纪的中国A 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 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 海外贸易长期发达9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A 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 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 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10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
5、、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3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A 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 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 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11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12从嘉庆六年(1801 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 年) ,广州的关税达 185 万两白银。从嘉庆五年(1800 年)到道光九年(1829
6、年) ,全国每年出口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13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 “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 。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 “市府草”等,经考证, “成市草” “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的生产A 冲击了当时的等级观念 B 促进了商品经济
7、的发展C 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 D 导致了私营工业的萎缩14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 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 B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C 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 D 区域经济不断发展15如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 结论A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B15501800 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中国,中国成了全球白银的“吸泵” 。以中国为中心的纳贡体
8、系形成4C拿破仑在 1808 年创立帝国贵族制度,其中旧贵族出身的占 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 58%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集团的支柱D1882 年,顺天乡试发榜, 申报的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中试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时隔 24 小时就获知考试结果。通讯革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A A B B C C D D1616 世纪,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回欧洲,如丝、绢、瓷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由此可见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发展C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17电话之父贝尔于 1877 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
9、发明电灯后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 1885 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 1903 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 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 100 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B 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C 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D 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18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A 城市化进展显著 B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
10、 工业化开始启动 D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1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 。这场“革命”的表现不包括A 中国茶叶等新商品出现在欧洲 B 西欧市场的商品价格直线上升C 大西洋沿岸成为新的贸易枢纽 D 英法等建立一批特权贸易公司201777 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 24%,农业占 45%;到 1821 年,工业收入上升到 31%,农业收入下降至 26%。1851 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 587%,农业劳动力占 217%。这说明英国A 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C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11、 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5211844 年,一个长期居住中国的英国人搜集了中国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标上当地的价格送至英国,看是否能按照这样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得到的答复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 。这说明A 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B 中国土布制造工艺领先世界C 家庭生产比社会生产具有优势 D 中国士布具有巨大竞争优势22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等级观念明显淡
12、化2319 世纪末,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在各个行业纷纷出现。人们把他们叫做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 “大王”最准确的内涵是A 产品市场广阔 B 产品种类多C 企业生产效率高 D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24 “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它)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的统治。 ”下列对材料中文明的“扩张性”,理解正确的是( )A 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历史 B 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C 欧洲国家最终确立世界霸权 D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25从 1868 年到 1900 年的 3
13、2 年间,英、美、德、法四国的钢产量从 24 万吨猛增到 2355 万吨。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世界经济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这主要是由于A 民主制度推动经济发展 B 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C 技术创新推动资本集中 D 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2618 世纪早期一位作家在他著作中写道,有一个英国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 ,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 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B 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C 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D 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
14、市化进程27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藏角落里6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A 文艺复兴 B 第三次科技革命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28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武力逼迫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及最终形成的主要方式A B C D 2919 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15、“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A 钟表工业发达 B 贫富差距缩小C 工人消费水平高 D 工厂纪律严格301887 年 4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州际贸易法规定任何客货运输商如果通过特别资费、折扣和返款等手段对同样的运输服务多收或少收运费,即视为不公正的价格歧视,应予以禁止;对违背本法者处以不超过 5000 美元的罚款。这表明美国A 国会的立法权扩大 B 联邦政府禁止自由竞争C 贸易冲突危及国家安全 D 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第 II 卷(非
16、选择题)二、非选择(共 3 题,31 题 15 分,32 题 12 分,33 题 13 分,共 40 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 18 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7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 18 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
17、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 18 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8 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6 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
18、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
19、料提炼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近现代英国发展史8材料二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带动的“电工技术革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生产单位规模扩大,技术和投资量增长,使银行和国家在推行现代化方面发挥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世界经济在 19 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
20、增长。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维度分析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的表现。 (7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在 19 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的原因。(6 分)参考答案1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是工具、播种、肥料、灌溉等,说明家庭的投资主要应用于土地,目的就是提高产量,是精耕细作的表现,D 项正确。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排除 A。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铁犁牛耕的依赖,排除 B。生产专业化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
21、,将种、养、加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与材料强调明末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不符,排除 C。2D【解析】【详解】材料“明代商人” “良田美宅如愿以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随着商业的发展,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故 A 项排除;B 项说法错误,错在“解体” ;C 项说法错误,错在“解除” 。3C【解析】【详解】材料中“砍山” “众木尽噘” “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经济逐渐取代刀耕火种,故 C 项正确;AB 项时仍然是
22、刀耕火种,排除;西汉时期个体农耕经济有所发展,故 D 项排除。【点睛】首先分析“砍山” “众木尽噘” “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4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临安饮食种类丰富,反映了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B 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与材料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的信息不符,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外贸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 D。5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
23、以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 选项错误,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 选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点睛】本题要从题意中分析出在考察孝道伦理同农业经济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6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 选项错误,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 选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大连 渤海 高级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 10 月月 考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