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上饶县中学 2019 届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下表中内容表明,礼乐制度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下表出处 论述礼记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左传成公二年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论语译注 天子八佾(佾 y,古时乐舞的行列) 、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A. 界定亲疏和传承礼仪B. 明辨是非和确定等级C. 教
2、化思想和规范秩序D. 歌功颂德和教化百姓【答案】C【解析】由礼记的记载可以得出,礼乐制度有利于人们明是非,变亲疏, 左转记载表明礼乐制度有利于人的诚信,即规范人的行为;论语记载表明,礼乐制度有利于明确统治集团内部的尊卑等级,由此可知三则材料体现的是礼乐制度由教化和规范秩序的功能,C 正确;ABD 均比较片面,不能全部反映三则材料信息。点睛: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结合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可知,商周时期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同时,还制定实施了礼乐制度,以配合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此作答即可。- 2 -2.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 ,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 “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3、”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A. 诸侯争霸的推动B. 铁犁牛耕的使用C. 分封制走向崩溃D. 法家思想的推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现象属于政治制度的变化,应该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而“诸侯争霸的推动”属于政治角度,与题意要求不合,故 A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发生变化,究其原因应该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使分封制瓦解,新的地方行政体制建立,故 B 项正确;分封制走向崩溃是题干所反映的现象而不是根源,故 C 项排除;法家思想与题意无关,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时地方行政体制的
4、变化3. 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A. 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B. 秦律规定覆盖面广C. 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D. 秦铁农具储备充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并未提及秦国的疆域问题,故 A 项不合题意;材料中提及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处理规定,并不能说明覆盖面广,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的一种鼓励,故 C 项说法正确;D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5、式和土地制度秦朝的农业措施4.公元 1071 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 ”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3 -B. 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 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D. 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意思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同管理治理天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科举制,B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是文人治天下,B 项是财政政策,故错误;A 项正确,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体现了皇帝和官僚共同管理国家,符合
6、题意; D 项错误,不能体现皇帝和军队的关系。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5.古罗马 3 世纪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 ”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 , “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 ”这表明民法大全A. 提倡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B. 只重视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C. 在婚姻中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D. 恪守罗马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 民法大全在婚姻问题上更多的强调婚姻的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C 正确;材
7、料没有涉及男女地位问题,A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条文的只适用于贵族的信息,B 不正确;民法大全对婚姻的定义与传统婚姻观念的含义不同,D 不正确。6.在古代雅典,当选高级公职人员如执政官、司库官、公买官,其任职资格在议事会初审后交陪审法庭终审。这说明当时的陪审法庭A. 拥有执行监督的权力B. 管理城邦各项的事务C. 代表了公民大会意志D. 奉行私法公正的原则- 4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高级公职人员其任职资格在议事会初审后交陪审法庭终审”可知,当时的陪审法庭拥有执行监督的权力,所以答案选 A;B 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公民大会代表着公民的意志
8、,排除 C;D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陪审法庭7.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是A.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 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C. 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D. 都冲击了贵族利益【答案】D【解析】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都冲击了旧式贵族的势力,D正确;A、B 和 C 不符合题意,排除。8.1852 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
9、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A. 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C.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产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取官员,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结合题干所给的时间信息可知,处于工业革命之后,分析选项可知,D 符合题意;垄断资产阶级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A 不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经济秩序的建立无关,B 不正确;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 不正确。- 5 -9.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
10、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主张A. 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 选官路径推崇荐举C. 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D. 选官对象普及百姓【答案】C【解析】材料中三人的主张是关于按能选官都没有涉及平等,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的途径,故 B 项错误;从“举贤才” “因能授官”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可知都是按才能选官,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选官对象已经向百姓普及,故 D 项错误。【名师点睛】做题关键要紧紧结合材料,注意:选项表述正确,并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抓住“举贤才” “因能授官” “有能则举之”是关键信息即可。10.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
11、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 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B. 固守传统的天下观,愚昧落后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答案】B【解析】材料中,不能得出清政府极度反感英国侵略行径的结论,故 A 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 B 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同做法不是出于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而是为了维护
12、传统的天朝上国的尊严,故 C 项错误;材料“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没有体现被迫接受自由贸易,故 D 项错误。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 6 -11.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 (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A.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 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C. 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D. 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结束,随着民族危
13、机深重,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开启了制度学习的尝试,故 B 项正确;A 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不是提出主张,故 C 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提出改革军事措施,并没有改变落后的军事观念,故 D 项错误。12.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 “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了。由此,英国A. 确立了议会主权B. 开创了立宪政体C. 进行了议会改革D. 实行了政党政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工业革命之前议会主权就已经确立,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革
14、命之前也已经开创了立宪政体和实行了政党政治,选项 B、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13.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A. 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B. 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C. 在对抗中相互妥协与克制D. 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7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二战”后,美苏双方为争夺世界霸权斗争不断,材料信息表明双方在争夺中相互妥协与克制,故 C 项正确;美苏双方在争夺中均极力维护自身利益,A 项错误;美苏双方争夺中出现了全面对抗的“冷战”和局部地区的“热战” ,故 B 项错误;美苏争霸中局部地区“热
15、战”不断,D 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14. 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 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A. 传统家庭观被颠覆B. 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C.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 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传统家庭观念被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客观史实,故 A 项错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才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故 B 项错误;题干中“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
16、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方式存在,从根源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故 C 项正确;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只是题干所反映出的历史表象,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表现15.汉代征收人头税。汉武帝时成年男子缴纳 120 钱,作为军赋,归大司农;儿童税从七岁开始征收,每年 23 钱, “以食天子” ,属于少府。这反映出汉代赋税制度A. 完全依赖人头税的征收B. 主要服务于皇室相关费用C. 建立在商品货币经济基础上D. 有助于商品经济活动【答案】D【解析】- 8 -【详解】汉武帝时期的主要有地租税和人头税,故 A 错误;材料中人头税主
17、要是成年男子纳税,作为军赋,而儿童税较少,服务于少府即皇室,故 B 错误;汉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品经济受到严格的限制,故 C 错误;材料中男子纳税以钱算,货币地租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D 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赋税制度,古代赋税在征收形式上有实物为主和货币为主两种形式,货币地租往往体现了商业发展的程度。16.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A. 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B. 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C. 城市发展
18、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D. 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答案】C【解析】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和城市居住人口的增加,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的增加了管理实务,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祭祀,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C 正确; A 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开始”的说法不正确;D 说法本身错误。 17.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A. 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B. 中国商品日益卷入世界市场C. 中国商品国际份额激增D. 工业革命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答案】B- 9 -【解析】【详解】材料中只介绍了中国两个时期商品销售的情况,没有与其他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的对比,看不出贸易逆差的信息,故 A 项错
19、误;按题干数据,与 1840 年前相比,1894 年三样商品国内销售值上升幅度均小于商品值上升幅度,也就意味着国外销售值在较快增长,故 B 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相同商品的对外销售在增加,但是没有提供该商品国际份额的信息,无法判断是否激增,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只能看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无法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增长,更不能断定是工业革命引领增长,故 D 项错误。18.19061907 年,清政府先后颁行了多个奖励实业的章程,规定对所办实业开办资金达到一定数量者赏赐子、男等爵位。该政策A. 鼓励绅商从政以巩固统治B. 使商人活动合法化C. 刺激传统理财方式的更新D. 导致资本高
20、度集中【答案】C【解析】材料中反映出的是清末新政的内容。可以看出清末新政对于实业和金融业都体现出比较先进的模式,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内容目的不是巩固统治,而是发展经济;B 选项错误,以前的商人活动也是在合法条件下进行的;D 选项错误,清末新政并没有起到很突出的效果,并没有出现资本高度集中的情况。19.据统计,在 19131938 年的 25 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 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 3%,年增长率为 07%。这表明A. 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 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 国际关系持续
21、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答案】B【解析】1929 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故 A 错误;材料“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说明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 B 正确;凯恩斯主义与世界工业的发展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故 C 错误;19131938 年国际关系并不是持续恶化的,也有缓和- 10 -与稳定时期,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贸易保护主义与世界贸易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时期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0.下表是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
22、表,造成该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 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 大力发展新经济D. 激发自由企业市场活力【答案】D【解析】根据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可知美国经济从整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主要得益于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政府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 项正确。 20世纪 70 年代,经济“滞胀”之后,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排除 AB。20世纪 90 年代,美国推行知识经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考查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关键是正确获取表格
23、中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即可解决。21. 1953 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 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 年还要低。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A. 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 B. 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C. 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深层次分析与理解的能力,题干中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现象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苏两国农业的发展落后,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A 符合题意;结合“1953 年”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苏联已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而中国 1956 年三大
24、改造后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BC 均不合题意;D 在时间上不合中苏史实,故选 A。- 11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影响22.1928 年苏联私人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为 28%,到了 1933 年已降至 0.5%,在农业中,私人经济在同一时期由 97%下降到 20%,零售商业则从 24%下降到零。这表明当时苏联A. 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B.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C. 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D. 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已经完成【答案】A【解析】材料中 1928 年苏联新经济政策废除,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所以私人企业和私人经济都不同程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上饶县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