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5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doc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5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5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5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必考 加试考情播报考查频度1.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bcc(2018年 11月,1)考查法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2016年 4月,2)考查道家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2015年 10月,33 题第一问)考查儒家教育观的演变(2018年 4月,2)考查墨家观点(2016年 10月,3)考查孟子和荀子的政治主张(2017年 11月,2)考查荀子的主张7次 4考7次 2考2.汉代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太学的创建bb(2015年 10
2、月,33 题第一问)考查太学的性质(2016年 10月,4)考查汉代儒学7次 3考2(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c 地位上升(2015年 10月,33 题第二问)考查科举制的影响(2017年 11月,5)考查太学的影响7次 1考考点 1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1(2018 年 1月宁波十校期末)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解析
3、 材料对于齐桓公、晋文公的评价是从维护礼制出发,这与墨家兼爱思想不符,故 A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说明思想家主张维护周礼,这与法家主张改革的思想主张不符,故 B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是一种有为行为,与道家主张无为的主张不符,故 C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说明思想家主张维护周礼,这与儒家主张“复礼”的思想主张相符,故 D项正确。答案 D2(2017 年 9月丽水、衢州、湖州高三模拟)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
4、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B “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解析 从材料“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可知没有涉及辩证法思想,故 A项错误;“无为而治”虽然在封建社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流思想,与材料中强调3道家思想地位不符,故 B项错误;道家思想是古代思想中最早涉及世界本原的思想,与材料中“而道家则其体” 、 “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相符,故 C项正确;古代诸子学说都是智慧的结晶,D 项体现不出道家为文化之源的特点,故 D项错误。答案
5、C3(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将自己的学说建构成“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 。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 )A “兼爱” B “仁政” C “齐物” D “耕战”解析 根据材料“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 ,结合所学知识,得知这是反映了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的内容, “兼爱”属于墨家思想,故 A项错误;“仁政”属于儒家思想,故 B项错误;“齐物”属于道家思想,故 C项错误;“耕战”属于法家思想,故 D项正确。答案 D4(2018 年 3月台州模拟卷)先秦某一思想家认为:“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
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该思想家( )A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B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影响较大 C希望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D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解析 从材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以看出是墨家“兼爱”的思想,选 D。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排除 A;B 是法家的影响;C 是儒家。答案 D考点 2 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5(2018 年 3月浙江十校模拟卷)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上”之风行于世。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削,著成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焉。这说明孔子( )A认为分封制
7、已经崩溃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现象的态度,故 A项错误;同理,材料不反映4孔子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故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态度,与开创私人讲学无关,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著成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焉”可知,孔子春秋中体现了其治国理念,故 D项正确。答案 D6(2018 年 2月丽水、衢州、湖州期末)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C “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D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
8、也”解析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出自韩非子 ,主要含义是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属于法家思想,故 A项错误;“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荀子主张“性恶论” ,故 B项错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是王阳明的观点,其主要含义是(是非之心)不需要思虑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会运用,这就是良知,说明良知原来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与“人性本善”思想一致,故 C项正确;“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是战国时期告子的观点,其主要含义是人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就好像水流本来就没有东西之分一样,故 D项错误。答案 C考点 3 (加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7(
9、加试题)(2018 年 3月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考试)庄子记载,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该段材料不能体现( )A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对立性B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相通性C儒家学术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D墨家学术思想讲求实际的功利解析 “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是指儒家墨家各有自己的道理,以自己的是来判定对方的非,又以对方的非,来证明自己的是,据此可以看出 A说法正确;“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大意是指儒家和墨家的信奉者充满天下,都主张用仁义道德来教导人们,由此可以知道 B、C 有
10、道理;所以排除掉5A、B、C;题干没有体现出 D的意思,所以 D符合题意,故选 D。答案 D【名师点睛】 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这一题需要重点搞懂庄子里的那句话的大致意思。考点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8(2017 年 6月温州十五校高二期末)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
11、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这反映出汉代(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儒学地位的提升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政治中心的转移解析 丞相的来源变化从功臣到齐鲁地区,并未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 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转折点“汉武帝” ,结合题目中从“功臣或功臣子弟”到“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得出儒学地位的提升,故 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的强化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题目中反映的是中央内部丞相的来源,故 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并未出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故 D项错误。答案 B9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复习 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古代 中国 科技 文化 百家争鸣 汉代 儒学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