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帮.doc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帮.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题组 1 全国卷题组1.2017 全国卷甲卷(卷),1415,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 月,湖山应梦武林 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A.
2、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答案 BD2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 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 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
3、唐代李揆的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诗人与弟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联点题,写苏轼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弟弟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弟弟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
4、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弟弟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弟弟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代指弟弟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弟弟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2.2016 全国卷乙卷(卷),89,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金陵望汉江
5、李 白汉江回万里,派 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 沦亡后,三吴 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3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解析
6、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答案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中已经明确点出要结合典故来分析,因此,解题时要先弄清任公子这个典故的内涵
7、。通过注释可知,任公子的典故是写他已无巨鱼可钓,而水无巨鱼是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说明大唐是太平盛世,表明了作者对其的歌颂之情;而自己好比任公子,既然这是太平盛世,那么也就没有机会施展才干,故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之感。这样一分析,答案便很容易得出。3.2016 全国卷丙卷(卷),89,11 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内宴奉诏作曹 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 ,英名尝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 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 分)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4“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解析 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可任选一种作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若认为作“弱”“昏”好,就要从对比的角度出发,阐释这样写的好处。“臂弱”“眼昏”表明
9、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但是“尚嫌”“犹识”又表现出作者想要冲锋陷阵的豪情,这种反差能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考生若认为作“健”“明”好,可以从虽然岁月流逝,但作者依然身体康健,想要建功报国的角度去分析。(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 分)答案 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解析 本题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要求考生比较本诗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情感基调。解答本题,考生要先弄清两首诗各自所表达的情感,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
10、灯看剑)主要表达了一种英雄白首、功业无成的悲慨,而本诗重在表现作者人虽年迈,但报国之心尚存的豪迈。4.2015 新课标全国卷,89,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 参闻说轮台 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11、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解析 题目要求将此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的,而此诗中,一个“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来的,是侧面的。由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答案。5(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答案 第一问:表达了作者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解析 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
12、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5.2014 新课标全国,89,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 郎 归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 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 迟。【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分)答案 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
13、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上阕写景奠定哀婉基调。春风吹雨本已凄凉,而花枝也凋残了,风雨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 分)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继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
14、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帘半卷,燕双归”,“双”字引愁,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触景生愁,迸出“讳愁无奈眉”,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结尾二句,因愁情无法排遣,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借以移情,可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纷乱的愁绪。6题组 2 地方卷题组6.2017 山东,14,8 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早上五盘岭 岑 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
15、觉蜀道难。【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 “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 分)答案 诗人入蜀是为报知
16、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7.2017 江苏,1011,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秋 兴陆 游7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 ,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 分)答案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读题:“中间两联”指出答题
17、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思路:“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作者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作者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作者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 分)答案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题目,应先明确诗句使用了何种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报国无门,只能想象自己将来在烟雨迷蒙的桐江岸边,驾一叶扁舟
18、垂钓的画面。这表现了作者归隐的想法和苦闷无奈的情怀。8.2017 北京,1518,18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晓 行 巴 峡王 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1】 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8注释:【1】树杪:树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
19、人的离愁别绪。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万亩良田”错误。“井”即市井,此处指山城住户。“万井”指千家万户。(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3 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A 项,用黄鹂婉转的叫声反衬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悲凉。B 项,用“雁声”体现岁暮途远的悲凉,表达诗人强烈的
20、思乡情感。C 项,以“苍鸠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D 项,用“莺啼”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 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林”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9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思想情感
21、的能力。意象方面,应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王维的诗使用了晴江、朝日、鸡鸣、水国、山桥、万井等意象;郦道元的诗使用了三峡、猿鸣等意象,杜甫的诗使用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等意象。情感方面,王维的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写山水之趣,来宽解诗人的离愁别绪;郦道元和杜甫的诗歌,主要通过描写悲凉的景色,表达诗人的惆怅、悲苦之情。(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 分)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 , 。” 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
22、为记游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 答案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暧,墟;旷,纡;鹧,鸪。9.2017 浙江,1920,8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采 地 黄 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3、(2 分) 答案 采地黄 卖地黄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 分)10答案 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使揭露更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0.2016 江苏,1011,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
24、词,完成(1)(2)题。八 声 甘 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 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 分)答案 第一问:灞陵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语文 复习 专题 古代 诗歌 鉴赏 考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