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4专题模拟(含解析).doc
《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4专题模拟(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4专题模拟(含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24 专题模拟练习一、【2018 届 5 月浙江省温州市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1)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2)子曰:“麻冕 ,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注释】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用工细,故贵。纯: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拜下: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泰:骄纵傲慢。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2 分)2.材料(2)中,孔子既“从众”又“违众”,你如何理解?(4 分)【答案】1.礼崩乐坏(或“越礼犯上”“
2、名实不符”“君不君臣不 臣”)(评分标准:共 2 分。意思相近即可,若答“道德沦丧”得 1 分。)2. “从众”,是因为孔子赞同世人戒奢以俭(崇尚俭省)的风气。“违众”,是因为孔子反对臣下越 1礼犯上(骄纵傲慢,有失恭敬谨慎)的态度。 这矛盾表明了孔子重视礼与仁;麻冕、纯冕、堂下拜、堂 3上拜,属于外在形式的礼仪,俭(爱物 )、拜(虔敬)属于内核本质的仁德。 对于涉及原则性的(关乎内 4心情感的),则须坚持;对纯属外在形式的(无关道德伦理规范的),则可变通。这体现了孔子中庸或知权达变的思想(或处世的灵活性)。评分标准:共 4 分。点各 1 分,点各 2 分。关于第点此处不必再深究“礼是目的(维
3、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贵贱等级秩序),仁是根基或前提”。季氏,指季平子,鲁国大夫,是鲁国权臣,把持朝政。按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但他居然摆出八佾,完全是以天子自居,与中央抗衡,这是大逆不道,违礼的行为。孔子认为季平子是大夫,不该忍心用天子的礼乐主持祭祀,这是对天子,国君的蔑视。专题模拟练习2第二则。孔子说:“佣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也就是说同样在对待礼仪的问题上:如果违反礼仪没什么危害,反
4、而有好处,那么可以从众而违反礼仪的规定;反之,如果违反礼仪会扰乱纲常,那么及时违背了大家的习惯,也要遵循礼仪。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这个说明孔子不是一味的泥古不化,合理的改革,孔子还是赞成的,但是对于维护国家和君主尊严的礼仪,孔子认为还是要坚持的,这样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参考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
5、心做出来呢?”孔子说:“用麻织礼帽,是合乎礼制的;现在的人们啊改用丝帛,说这样节俭,我遵从大家的做法。君臣相见,做臣的先在堂下跪拜,这是合乎礼制的;现如今大臣直接到堂上跪拜君主,这样就过于骄泰了,即使违背众人意愿,我仍然主张先在堂下跪拜。”二、【2019 届浙江省温州九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1.根据上述材料和课文所学内容, 的内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内涵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 分)32.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并评述孔子的“仁”的思想学说。(4 分)【答案】1.恕 忠2.忠恕。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
7、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也因为推己及人,积极为人。克己复礼为仁。不论何时,人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须扬弃的内容,但其蕴含的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有值得继承的方面。“仁”的最高境界是“圣”。这意味着,在“仁”之上,还有“圣”的境界智慧和道德都达到最高的境界。达到“圣”的境界很难,在实践仁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仁是个人修养方面的,在实践仁的同时,也可以朝最高境界即圣的境界努力。【评分标准】概括出一点思想可得 1 分。三点思想也可以分别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
8、,“克己”的思想或“克己复礼”的思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思想。三点的评述,每点 1 分,根据答案酌情给分。此题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2、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概括并评述孔子的“仁”的思想学说,结合文本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分析,我们不是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人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结合“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分析可知,“仁”的最高境界是“圣”。仁是个人修养方面的,在实践仁的
9、同时,也可以朝最高境界即圣的境界努力。【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4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子贡(孔子的学生)问道: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 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曾子的师兄弟来
10、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从这里开始学,学到圆满的境界,就是道。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三、【2019 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1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从第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 。(2 分)2结合第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4 分)【答案】1.(2 分)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 2.(4 分)有若主张施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或“彻”)(1 分),并认为国 君富足与否取决于百姓(1分)。执政者应该“藏富与民”
12、(或“轻徭薄赋”)(1 分),“以民为本”(或“仁爱百姓”)(1 分)。【试题解读】1.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为政以德”的关键,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句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子欲善而民善矣”概括“率先垂范”。2.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句5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概括“藏富于民”“以民为本”的要点。【参考译文】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
13、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 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四、【2018 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统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有
14、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语段中,孔子认为应该和 之人交往,至少也该和 之人交往。(2 分)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4 分)【答案】1中行(中道) 狂狷2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2 分)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1 分),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而不能无原则地混同。(1 分)【试题解读】“狷”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中国古人“狂”而进取,进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学会“狷”而自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狂狷是中
15、庸之道的进守辩证。礼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规定,它可以协调各成员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古代的“礼制”已经消亡,但礼的精神却一直存在。用现代的话讲,“礼”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等级,以及与这种等级相关的行为规范。这个东西,在任何社会和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从根本上讲,法律也是在礼制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制度形式。在现代,我们都知道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想象,礼在维护古代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意义。倘若6人人都不讲礼,社会必然发生混乱。因此,主政者有必要强调礼制,以此来保证社会平稳有序的发展。1.抓住文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2019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24 模拟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