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12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2018、12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共 48 分)、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以前, “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 血缘政治衰落B. 农民阶级兴起C. 分封制的瓦解D. 井田制的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史实可知,古代庶民无姓,有官爵者的贵族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战国以后,宗族逐渐破坏,
2、血缘政治衰落,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故 A 正确;BC 涉及的是政治上的表现,故排除;D 是土地制度上的表现,故排除。2.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郡县制是“千古创论” 。这说明郡县制A. 对地方控制加强B. 巩固了国家统一C. 适应了集权需要D. 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适应了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需要,郡县制的设立为后来各朝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是“千年创论” ,故 D 正确;秦朝设立郡县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不能体现题中的“千年创论” ,故 AC 错误;郡县制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属于郡县制的重要
3、作用,但并不能体现题中“千古2创论”特点,故 B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郡县制是千古创论 ”,结合所学郡县制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3.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 ”这表明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官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 A 项正确;平民流动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 B 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
4、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4.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一举措A. 说明民族文化影响制度B. 便于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C.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D. 是鉴于宋代地方积病的教训【答案】B【解析】【详解】元代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对方的控制,故 B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文化,故 A 错误;元代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是加强
5、皇权,与行政区划无关,故 C 错误;根据“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可知,并非“鉴于宋代地方积病的教训” ,故 D 错误。35.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由此可知,明代内阁A. 具有最高决策权B. 与汉唐宰辅权力相同C. 是管理六部的中枢机构D. 承担了宰相的职能【答案】D【解析】【详解】在中国古代,具有最高决策权的,一直都是皇帝,不论是材料中的宰相和内阁,都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并不具有最高决策权,故 A 错误;根据材料“俨然汉唐宰辅” ,含义是明朝的内阁和汉唐时期的宰相很相似,并不是和宰相权力相同,故 B 错误;材料
6、中的内阁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建立,职权越来越重,后来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不是“管理六部的中枢机构” ,故 C 错误;材料中“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说明明代内阁的权力,和汉唐时期的宰相很相似,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 D 正确。6.下表是“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统计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B. 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D. 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官方强调“忠” ,是忠君的意思, “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也就反映了君主专制日
7、益强化,故 D 项正确;官方强调“忠” ,这与史官思想无关,排除 A;“忠”不等于伦理教化,本质不能反映伦理教化逐步加强,排除 B;汉代到清代社会主流价值观都是儒家思想,C 项无法说明汉代到清代“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的原因,排除。47.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 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B. 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C. 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D.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导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主要原因是体现的皇权与相权的权力分配上的问题,皇帝害怕相权太大威胁皇权,因而就不断的削弱相
8、权,至废除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害怕地方权力太大,会导致地方分裂,威胁中央集权,结果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实质上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 C 符合题意;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都是封建地主阶级,A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B 项错误,如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做法,导致官员职能下降,行政效率降低,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D 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与君权和相权矛盾无关,故排除。8.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这主要说明科举考试是A. 以追求
9、真才实学为宗旨B. 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C. 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D. 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故选 B;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动机,除了功名利禄,更体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并非为了追求真才实学,排除 A;C 项表述错在“唯一”这个词语,排除;材料说明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动机,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59. 美国
10、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A.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B.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C.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答案】C【解析】材料中作者把鸦片战争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这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应该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以便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故 C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排除。10.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 ,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1、恭亲王奕沂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 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B. 半殖民地化程度已大大加深C.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D. 外交政策正逐步走向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咸丰皇帝对于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是无所谓,并不打算遵守,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恭亲王奕欣则主张要严格遵守国际上的约定,客观上体现的是外交思想与政策与国际接轨,外交政策正逐步走向近代化,故 D 正确;材料体现了外交思想与政策与国际接轨,无法体现“放弃华夷观念” ,排除 A;材料体现了外交思想与政策与国际接轨,并非外交半殖民地化,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出维
12、护中国主权的信息,C 错误。11.美国时代周刊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 1937 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 13 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该战役A. 阻止了优势敌人的进攻B. 克服了国民党投降危险C. 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D. 体现了国共的联合抗日6【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 1937 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 13 个星期之久”可知该战役是在 1937 年抗战爆发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卡住了 13 个星期之久,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故 C 正确;淞沪会战没有阻止了优势敌人的进攻,排除 A
13、;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淞沪战役时国民党没有投降的危险,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时国共还没有联合抗日,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 1937 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 个星期之久” ,联系所学淞沪会战的时间和意义分析解答。12.下表信息反映的战役是A. 淞沪会战B. 台儿庄战役C. 枣宜会战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1940 年下半年”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 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故 D 项正确;A 是项 1937 年,排除;B 项是 1938 年,排除;C 项
14、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不符合“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排除。【点睛】 “1940 年下半年”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3.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北伐西征金田举义天朝田亩制度7天京变乱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四个篇章都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过程特点, “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分别指太平天国运动利用拜上帝教组织起义力量,发动反清战争(包括北伐西征)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变革中国和“天京变乱”导致革命力量由盛转衰的史实,故对应正确的是,故
15、选 A。14.“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该观点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 激发民主平等意识B.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C. 推动民族救亡运动D. 促进社会移风易俗【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等级陋习而且还促进了民主平等思想意识的觉醒,故 A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说法正确,但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
16、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联系所学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15.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 年 3 月 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 ,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落实三权分立原则的需要B. 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C. 孙中山革命策略的需要8D. 总统制在中国行不通【答案】C【解析】【详解】总统制是针对孙中山而设立,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而设立,这是孙中山为了保护民主共和制度的需要,是革命策略的需要,故 C 正确;三权分立原则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A;由总统
17、制改为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与“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无关,排除 B;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并非总统制在中国行不通,D 错误。16.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 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C. 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D.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项错误,由“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可以看出不
18、可能是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 想错误,材料的主旨说的不是中英之间的贸易;C 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反封建思想。由材料描述看民众还向英军出售粮食,充当苦力,甚至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而不是参与到战争中,故 D 项说法正确。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17.有学者认为:“从 1901 年到 1937 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规定A. 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B. 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C.
19、 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9D.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1901 年到 1937 年”及“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 ,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材料“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国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所以答案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18. 1905 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
20、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 ,这说明( )A. 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B. 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民主革命运动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D. 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立宪之声” “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可知,当时立宪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共识。1895 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故 A 项是错误;戊戌变法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立宪之声” ,故 C 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 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清末新政新政的背景19.1926 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
21、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 ”这反映了毛泽东A.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 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C. 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D. 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答案】B10【解析】【详解】依据“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故 B 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是在 1927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依据材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可知,毛泽东肯定
22、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D 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0.1930 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 ,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 正确地预判了革命的战略形势B.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D. 坚持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战术【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反映了红军进攻的主要地点是城市,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 C 正确;当时的革命形势是城市中敌强我弱,应该选择敌人力量薄弱
23、的农村进军,故 A 错误;材料中反映了要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而不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 B 错误;红军反围剿指的是红军反对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围剿,长沙不属于革命根据地范围,与材料“夺取长沙”不符,故 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 ,结合所学城市为中心革命道路模式分析解答。21.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 ”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
24、约及附件中丧失的B. 新约的签字,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C.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D. 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1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平等条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出自辛丑条约 ,排除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于新中国成立,排除 B;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的标注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排除 D;由于中国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的民族牺牲,国际地位提高,所以能够收回部分民族权益,故选 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陵县 高级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12 月月 考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