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3月月考试题(427_440班).doc
《期3月月考试题(427_440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3月月考试题(427_440班).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河北省辛集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 3 月月考试题(427-440 班)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9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
2、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入诗” ,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 “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
3、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 “合事”的新乐府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儒家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 2 -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
5、,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B. 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中,它对盛行于唐代的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C. 儒学的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D. 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别。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B. 文章主体从应制、宦
6、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C. 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诉求。B. 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C. 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D. 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
7、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的哲思。(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说起梅花 (苏菲)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 3 -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
8、,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 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 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
9、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有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
10、美只知道吃。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 “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 。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 “真的。 ”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 “众芳
11、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 。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 4 -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才能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独自迎雪吐艳,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
12、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么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
13、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4. 下列对文章内容及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 “梅”这个中文名字虽然极美,但又觉得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B.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C. “梅”与“松” “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D.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5. 请赏析第九段中画线的句子。 (5 分) 6.本文为什么写了外国人向作者询问“梅花”的几个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4、。(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2019 年 1 月 3 日 10 时 26 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 ,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
15、目标”。15 时 7 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22 时 22 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 5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苏联连续失败 16 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材料二: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成功后,又于 5 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嫦娥
16、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它们也能做到。材料三: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此后, “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 35 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 10 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 20 年来没有其他国
17、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 “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 材料四: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 ,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 “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
18、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 80 后、90 后,筑就了这条长达 38 万公里的奔月路。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今天,中国航天 15 万研究员中,10 万人属于 “80 后” ,平均年龄为 3133 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 。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 42 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他们既有初- 6 -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
19、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B. 在嫦娥四号登月之前,我国为登月成功已做了充分准备,包括发射绕月探测的卫星,甚至还包括携带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也登上了月球。C.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容忍出现失败。D.“嫦娥奔月”背后都是 80 后、90 后的年轻航天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巨大年龄优势,其他航天强国研究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甚至青黄不接。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由于月
20、球背面能够屏蔽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要通过中继星“鹊桥”来中转月背和地面信号,实现对探测器发送指令和传输数据等功能。B.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前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测,但其失败的主要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C.技术上看,美国、俄罗斯等也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但他们的政府不愿提供太空任务所需预算,他们的科研人员只能成为中国太空行动的旁观者。D.在复杂的探月工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国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苛责。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国人的苛责也可以转化成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心。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6 分) 二、古代诗文
21、阅读(30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铺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
22、粮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 7 -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 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
23、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B.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C.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D.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屡辟公府”中的“公府”是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当时最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月月 考试题 427 _440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