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课件新人教版20190125320.ppt
《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课件新人教版20190125320.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课件新人教版20190125320.ppt(6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3 诗词曲五首,情景导入,汉乐府、歌行、宋词、律诗、元曲,本课中的诗词,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体裁,散发出各自不同的魅力。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与战争有关,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怀古伤今,所表达的主题却是大相庭径。而过零丁洋则是出自民族英雄的内心呼喊。,课时目标,1.熟练掌握生字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诵读这五首诗词曲,理解它们的内容,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3.结合词人生平和词创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诗词曲中寄寓的情感。,生难字词,青冢(zhng) 狗窦(du) 旅葵(ku) 舂米(chng) 谷羹(gng) 瀚海(hn) 狐裘(q
2、i) 锦衾(qn) 掣肘(ch) 干戈(g) 寥落(lio) 潼关(tng) 宫阙(qu) 万兜鍪(mu),十五从军征,作者档案,1.十五从军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有几次问答?怎样理解其含意? 4.过零丁洋首联写了哪两件大事?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文题解说,十五从军征,原诗无题目,是编者加的。标题夸张地写出了从军之早。,写作背景,十五从军征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十五”“八十”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主题概括,这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
4、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情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结构图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档案,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其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后来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和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和体会,风格大变,诗中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思想。,文题解说,“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即在西北边塞的冰雪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
5、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此诗的内容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送别。,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点出风和雪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
6、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梨花喻雪,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既然是送别,为什么又要咏雪呢?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主题概括,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奇异
7、风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出了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结构图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档案,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文题解说,“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写作背景,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
8、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言外之意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
9、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主题概括,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词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 单元 23 诗词 曲五首 课件 新人 20190125320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