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教案20190225253.doc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教案2019022525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教案20190225253.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板块 7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对应学生用书第 42 页)阶段 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 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社会在屈辱中开始向近代化迈进政治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经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思想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
2、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特征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化(对应学生用书第 4243 页)一、18401894 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列强的侵华战争(1)主要特点:英法是主力,美俄是帮凶;以打开中国市场为目的。(2)主要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 年,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前期1851 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
3、反侵略的双重任务。1853 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2)后期1856 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1859 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涌入,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2.洋务运动(1)指导
4、思想:“中体西用” 。(2)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3)意义: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工业近代化、外交近代化、军事近代化、教育近代化)。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现了私人投资经营的近代企业,民族资2本主义产生。三、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 “求富” 。3
5、.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主张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四、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2)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3)1877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3.近代报刊的出现:适应了普通民众阅读的需要,成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1872 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
6、纸之一。(对应学生用书第 4350 页)晚清民初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危机角度 1 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东南互保【典例 1】 (2011全国卷,31)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 月 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B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
7、外国开战的事件。此事件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也使清政府威信扫地,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选 B。A 项明显不符合史实,由地方总督与列强签订协议可知列强在华势力并未受到有效遏制;C 项地方实力派旨在维护地方利益,进而维护国家利益,并非列强代理人;D 项夸大了当时地方实力派的实力。角度 2 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典例 2】 (2013海南卷,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 15 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 13 人,革命党 5 人,咨议局议长 3 人,巡抚 3人,布政使 1 人,提督 1 人,督练公所总参议 1 人
8、。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革命党在全国 15 个省中担任最高军政长官的只有 5 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占了很大比重,这体现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妥协性,故 B 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没有体现3革命的性质状况,故 C 项错误。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故 D 项错误。角度 3 民国初年地方割据混战【典例 3】 (2015全国卷,29)申报 “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
9、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解析:D 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中国中央政权乏力,地方军阀混战。材料中的“皖直交斗”是指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冲突,据此可知该时局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选 D 项。【思维深化】一、晚清新政与中央集权的衰落1.19 世纪 5060 年代中央集权体制危机和洋务新政的发生19 世纪 5060 年代,清政府陷入统治危机中,导致其统治危机的直接事件是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政府试图采取新政来缓解危机,却造成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弱化。(
10、1)设立总理衙门。政府设此机构,只是权宜应付,未打破原有军机六部督抚体制。(2)地方势力大办地方团练,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扩大财权、军事权,实力增强,因而获得了影响中央决策的条件。(3)兴办洋务企业时,中央将企业的权力交给经办督抚,提高了经办督抚的地位,增强了省级政府对社会变革的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省级政府的职能。2.甲午新政和地方利益的扩大甲午新政在实行中逐渐偏离了中央原有计划,地方利益有扩大趋势。(1)各地新政实行不一致,常要求中央承认其变通之法。这进一步瓦解了地方执行政令整齐划一的局面,致使中央对新政实际领导能力的下降。(2)新政经费筹措的变革造成政府财政结构进一步分化,形成中
11、央与地方互争财源的局面。(3)新政将军队的筹建和筹饷之权都交给了地方督抚,这样国家军队变成督抚直接掌握的军队,某些省份督抚的军事实力甚至提高了一个等级。3.19011905 年新政时各省独立地位的初步形成及与中央的矛盾世纪之交,清政府又一次面临统治危机。其危机来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地方势力的挑战,于 1901 年清末新政开始。但各省新政的发展,使省的独立性大大增强。(1)一省财政、军事体系的确立。(2)省级行政机构进一步发生变化,各种工商和其他新政的行政管理机构纷纷设立。(3)在兴办地方路矿实业的过程中,省之利权意识萌发。(4)财政混乱局面开始呈现。4.1905 年之后,中央集权的“回光返照”
12、与清朝灭亡1905 年之后,特别是随着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满洲少壮亲贵大肆采取集权中央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将地方推到了自己的对立一面。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也就日益加剧和公开化。君臣大义渐渐为君臣之间力与利的较量所取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不平衡关系被打破。这在客观上就为辛亥革命造就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武昌起义后,各地督抚纷纷倒戈转向了革命派的一方,并与袁世凯共逼清室让出政权。清朝中央政府长期以来尤其是宣统朝以来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上的处置失措,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概括而言,近代以来,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际上走过了一条疏离和异化的道路。为了集权,结果却造成了分权;为了加强专制
13、与皇权,结果却种下了民主和共和的种子;为了削弱地方,4结果却造成了地方的强大。这对中国来讲,一方面地方势力的崛起与地方分权的扩大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地方势力的过度膨胀与过分分权又是清王朝灭亡和民国军阀混战、地方割据产生的主要原因。二、东南互保的意义东南互保意味着政治层面上自 1860 年以来的地方化倾向的成型,以及社会层面上士绅势力正式走上历史前台,是之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近代化历程的先声。1.东南互保代表地方化趋势已经发展成熟,这种地方化趋势的成型,为之后的变革中地方自治推行改革的模式奠定了基础,以一种更具活力的模式推动了近代化。2.社会层面上的绅权扩张。绅权扩张的
14、起点便是东南互保。正是在地方化成熟的情况下,地方上的士绅开始进入城市,转变为商绅、学绅,从商业、资本等多个方面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士绅阶层在政治层面上的推动是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的。3.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角度 1 传统朝贡体制的破坏【典例 1】 (2009全国卷,17)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
15、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解析:B 材料大意为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以后公文不能用“夷”来称呼英国的官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符合史实,故 A项错误。 “夷”是旧时对外国或外国人的一种蔑称,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 B 项正确。 天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故 C 项错误。当时中西交往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是西方文化广泛影响的结果,故 D 项错误。角度 2 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典例 2】 (2
16、018全国卷,28)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解析:D 材料中“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地方督抚能提出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本国利益,说明当时中国受到了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D 项正确。材料中只有“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并未涉及其采用何种方式,A 项错误。从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中国
17、部分地方官员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B项错误。材料只是地方官员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向皇帝提出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C 项错误。角度 3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过程【典例 3】 (2013全国卷,29)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5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重要特征。清政府顺应了国际外交发展的趋
18、势,C 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只是形式上设立领事机构,并没有出现制度性的变化,B 项错误;A、D 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角度 4 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懵懂无知【典例 4】 (2018全国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C 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
19、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谙熟近代外交事务,C 项正确。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A 项错误。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B 项错误。西方媒体只是预测甲午战争的结果,没有涉及中国民主革命,D 项错误。【思维深化】一、 “夷夏观念”1.概念: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 “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
20、外之民。2.“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变(1)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2)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 “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没落的表现。(3)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辛亥革命期间“夷夏之辨”重新被提起,目标直指清朝贵族,这是革命形势的需要。之后,在革命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民族革命、大民族精神被唤醒,即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二、晚清至民国时期外交体制的变化1.1840 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1840
21、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另外,鸿胪寺和军机处也参与对外事务。2.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1)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总理衙门:1861 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南、北洋通商大臣: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后演变为南洋通商大臣(办
22、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另有北洋通商大臣,其前身为 1861 年设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北洋洋务等)。总理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6取本国利益的策略。外务部则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定了外交规章,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与留学西洋的人才,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养,在选拔官吏时较为强调专业知识,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2)近代
23、驻外机构的设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逼迫下,清政府允许各国在北京设常驻公使馆。1877 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保护海外华侨利益,密切华侨与祖国的关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3.民国初期的外交改革(1)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制定外交部官制,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养体系。(2)在外交人才的选拔上,废除前清时期的保举制,制定了外交官领事官任用暂行章程,把兼通一国以上外国语言规定为外交官录用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淘汰了清末外交官中的传统型外交人员。(3)在驻外使
24、领馆方面,收回驻外使团的人事任免权,规定领事按年度编制预算交外交部审核,经费按月拨发,理顺了驻外使领馆与外交部之间的关系。三、晚清外交观念的转变1.中西交往中的文书格式的变化。放弃“谕” “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很快被中英同类文书所仿效,成为其后清朝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2.中西方官方之间平等往来。以条约形式规定中西方官员间平等往来,如设立总理衙门作为外事管理机构。3.对外派遣常驻使节。1860 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先后派遣使臣常驻京城,以便直接与中国交涉。清政府开始遣使出洋,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遣使出洋的具体操作模式。1877年,郭嵩焘作为清廷向外国派出的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近代中国 变革 转型 教案 20190225253 DOC
